【新冠肺炎】熔喷不织布全球缺货 城大教授:香港有条件生产

撰文: 陈润南
出版:更新:

俗称“武汉肺炎”的新冠肺炎全球爆发,香港本土制作口罩防疫,却受限于口罩关键布料熔喷不织布(Meltblown Nonwoven)短缺。一时之间,熔喷不织布成为全球争逐的“珍稀”。城大教授胡金莲在课堂教不织布物料十多年,对相关技术制造及产业十分熟悉,她说相关技术最初由美国海军发明,现时仍由欧美主导,但不少生产线在中国,她相信近日中国复工增加产量,熔喷不织布的全球供应会得改善。她表示,自己在香港的实验室如果得到支援,可制作熔喷不织布样本,虽然未能大量生产,但就认为香港有条件生产熔喷不织布。即使在疫情完结后,香港生产熔喷不织布仍在商业上可行。

刚转职到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的胡金莲教授,之前在理工纺织及服装学系研究人造蜘蛛丝及纤维物料著名。胡教授说最近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向她查询布料抗菌性问题,但大家未有提及口罩问题。胡说自己在荔景有实验室,如果有配合及支援,她可以制造熔喷不织布的样本,“可以做点样本,不能做生产。”

胡金莲教授向记者解释,口罩中关键的熔喷不织布的特点。(李泽彤摄)

“给我钱(购买机器),我就可以把所有配起来”

胡教授故乡是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在香港从事研究及教学26年的她,见证香港纺织业兴衰。她表示,目前实验室没有制作无纺布的机器,但由于一直有不少聚合物处理(Polymer Processing)的机器,实验室可以制作胶粒(Polymer Chips),并再加工成纤维。她认为可以在以上基础上开发熔喷不织布,“这个需要有一个机会、项目……主要是没有公司要我们做。如果给我所有钱(购买机器),我就可以把所有配起来。”之后再分享相关工艺及生产数据。

她认为香港有条件生产熔喷不织布,以纾缓口罩荒,即使疫情之后仍可发展及创新。如果有商人或政府给予支援,加上她目前的研究技术,“其实我觉得熔喷不织布(在香港)是可以发展的,因为它可以做很多产品、创新。”她说熔喷不织布潜能很大,“口罩做完做空调(过滤)、甚至窗廉都得。”至于价格方面最主要看市场规模,她强调:“香港著重创新,这个很有潜能。”

工人在熔喷无纺布车间生产过滤无纺布。(新华社)
+1

制作熔喷不织布 如卷绵花糖

她表示口罩的主要材料为熔喷不织布及粘纺不织布组成,事实上两种布料的都由聚丙烯(PP)组成,只是加工成布料的技术不一样。

熔喷不织布是以先将聚丙烯的胶粒(Polymer Chips)熔化,之后用空气将液化的聚丙烯喷成超细的丝,最后卷成布状。胡形容,整个过程就像卷棉花糖。用熔喷方法制造的不织布,纤维很幼,质感较柔软及轻身,但纤维分布不均,易破;用途方面可作过滤、吸油、成衣等,十分广泛。而且熔喷不织布制作速度快,用料很少。

而粘纺不织布就是聚丙烯熔化压成布状,纤维较粗,比熔喷不织布的纤维粗数十倍至百倍,分布较平均亦较为坚固,因此制作成口罩时可保护易破的熔喷不织布。

熔喷不织布的生产过程图解。(网上图片)

熔喷技术欧英领先 可应用创新产业

胡教授指,熔喷技术由美国海军发明,当时应用于处理仪器时隔离辐射,后来被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 Corporation)普及成民事用途。熔喷不织布的制作技术仍在发展中,目前由欧美、日本等地跨国化工公司带领,例如美国杜邦公司(Dupont)和东丽株式会社(Toray)。相关公司的熔喷技术已可制作达纳米级幼度的熔喷不织布,应用在医疗等创新产业,例如洗肾机,最新研究更利用作细胞组织培育。

胡说,熔喷技术中最难掌握的是喷丝部份,因为要决定粗幼、方向、纤维的分布。虽然先进的纳米级技术主要由发达国家掌握,但不少公司的普通产品的生产线都设在中国,相关机器成本大约200万至1000万港元,但机器占面积比较大,一般是规模比较大的工厂才有。

“(熔喷不织布)普通产品中国造得很好,是高档产品才有距离。”她认为疫情发展迅速,因此之前的生产量才追不上,近期中国准备复工,扩大生产熔喷不织布后,相信可以满足到各国的需求。

2月6日,海南澄迈欣龙控股公司工人在熔喷无纺布车间裁切生产出的过滤无纺布。(新华社)
疫情肆虐,全球都缺口罩,目前中国正在全力生产口罩等物资。(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