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韵僖|平台经济下的劳工权益 香港“外卖小哥”的困境与出路

撰文: 彭韵僖
出版:更新:

彭韵僖专栏

内地“外卖小哥”辛酸史引起国家高度关注,国家近年积极推出新措施,逐步改善全国上千万名此等在网络平台新经济下产生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权益。然而,香港从事外卖或快递配送等的网络平台工作者(下简称平台工作者)一向以“自雇”形式被聘用,一旦出现意外或其他状况,由于其就业身份不明确,在香港的普通法制度下,需按个别案例判定是否属“雇佣关系”,才有机会获得劳工权益,其职业安全保障明显不足。

自雇者透过承接短期工作为生的经济模式“零工经济”(Gig Economy),已成为全球大趋势,他们的每项工作被称为“零工工作”(Gig work),网络平台的销售或外卖速递服务便是其中之一。全球网络销售平台近年高速发展,营运商透过手机应用程式或网页,提供销售或外卖速递服务如雨后春笋,造就网络平台经济的庞大市场,这种将商品或餐饮由商家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商业模式,大大改变了零售和餐饮业的营运,也扭转了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足不出户便可享受购物或美食乐趣,相信不少朋友均曾体验过。

内地确立平台与外卖员雇佣关系

网络平台经济的背后,外送员极速把商品或食物配递到消费者手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全球愈来愈多人从事此类看似自由的“零工工作”,但网络平台公司在市场中的强势地位,导致平台工作者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只能接受网络平台公司单方面预设的待遇,令全球各地愈来愈关注网络平台在保障平台工作者权益的社会责任。

内地14亿人口,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在网络平台经济迅速发展下,不少大学毕业生跑去做“外卖小哥”。这份看似自由简单的平台工作,实际上要求非常高,在平台演算法下需要及时极速派送,才能赚取较高利润,超时加班抢单、赶死线导致交通意外、职业安全等问题频生。由于“外卖小哥”属“自雇”形式,营运商不用负上任何责任,因而成为了重大的民生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内地非常有前瞻性,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关注网络平台经济的“新就业形态”,之后三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去年内地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案例,确立网络销售平台与“外卖小哥”有雇佣关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亦发布政策,把他们纳入最低工资保障、工时制度与规则透明度等,成功为他们建立了劳工保障规范。今年3月初全国两会举行前夕,内地多家大型网络平台宣布为“外卖小哥”缴纳社保,令他们的劳工权益跨出了一大步。

香港平台工作者权利保障落后

然而,香港平台工作者的就业身分以及保障,明显模糊不清。据立法会资料,2023年香港至少有11.4万人透过五大数码平台,从事速递和陆路运输的有薪“零工工作”,当中6.4万人为网上平台速递员、5万人为网约车及的士司机,他们大多被视为“自雇”人士,派送时所需的工具包括代步的单车、电单车或私家车,油费及保温箱等,均须自行负责,平台公司也无需按法例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劳工权利及工伤意外保障,情况明显落后于内地以及其他国家。

外卖平台户户送(Deliveroo)今年4月初撤出香港,旗下200名员工获劳工法例的法定权益以及遣散费,但1.2万名不被视为“员工”的平台工作者,没有任何遣散赔偿的同时,部分正等待意外保险补偿以及正在循法律程序追讨工伤赔偿,清盘后的追讨前路仍是未知之数。

事实上,除了内地外,全球各地近年均积极正视平台工作者的劳工保障,其中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已立法,确立平台营运商与平台工作者的雇佣身份;美国加州通过法案将平台工作者假定为雇员;加拿大安大略省制定了新劳工法例,直接向平台工作者提供若干劳工福利;荷兰引入平台工作者最低工资水平;新加坡则把平台工人纳入中央公积金体系保障、要求雇主需购买工伤保险。

英国方面,劳动关系包括雇员、工人和自雇者三种身份,原被视为自雇人士的Uber司机于2016年向法庭提诉讼,认为他们受雇于Uber,应享有薪年假等福利以及受最低工资标准保障。经历六年官司,英国最高法院最终裁定Uber司机为工人而非自雇者,需要赋予相关雇佣保障。2024年10月英国政府向国会提交《雇佣权利法案》,旨在废除具剥削性的零工时合约,为零工工作者引入保证工时,以及要求网络平台在合理时间内通知值班工作等,惟法案仍有待通过。

法律要彰显社会公义 借镜国内外促劳工权益

虽然香港与内地的法律制度不同,但在为平台工作者提供合理的劳工权益保障议题上,有一定共通点。笔者作为法律界人士,绝对认同法律需要彰显社会公义,香港在全力拼经济、谋发展之际,网络平台经济有极大发展空间,政府已成立包括平台公司及劳工团体代表的三方小组,共同探讨加强保障平台工作者之劳工权益及福利的合适方案,尽见政府及社会各界均已有共识要解决问题,然而步伐实在太慢。内地及外国经验非常值得借镜,要把问题尽快解决,才能带动网络平台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正当香港刚于6月17日传来喜讯,在著名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的《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的全球竞争力排名攀升至第三位,肯定香港是世界一流营商环境之际,科技与产业创新、包括人工智能及低空经济的高速发展,将为平台经济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新就业形态”将不断变化,平台工作者亦有可能将面对失业等问题,因此在法律及政策层面上,必须尽快与时并进,参考内地及外国经验,结合香港实际情况,创建出可持续的发展框架,以平衡商业创新发展和维护平台工作者权益的需要,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社会创新动能。

作者彭韵僖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律师会前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