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规管网约车:迈向智慧出行的必然趋势

撰文: 团结香港基金
出版:更新:

团结香港基金专栏|叶文祺、王云豪

最近的士业界再度要求政府严厉打击“白牌车”,不满网约车平台提供“白牌车”服务。另一方面,被视为政府折衷手段的“的士车队”亦面对招聘司机难及车辆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市民对网约车需求与日俱增,网约车平台亦希望政府立法让网约车合法化,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出行选择。政府如何化解当中的矛盾根源是良政善治的重要考验。

矛盾根源 的士发牌制度与服务质素

有评论指香港网约车规管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源于现行的士发牌制度。自1964年起,政府透过招标拍卖的士牌照,至2016年后未再增发新牌,维持18,163个的士牌照数量。发牌制度原意是控制的士数量以减轻交通挤塞,但这些永久牌照未附带服务质素要求,且可自由买卖,逐渐演变为投资工具。牌照多由车行或投资者持有,而非司机,导致营运成本转嫁至租车司机。司机工作辛劳却回报甚微,部分更出现拒载、“兜路”及“㓥客”等不良行为。在这种生态下,牌主和司机缺乏提升服务质素的诱因,乘客则成为受害者。

网约车平台的出现,凭借透明的价格、行程资讯及乘客回馈机制,为市民提供了更优质的出行选择。司机因回馈而有动力改善服务,市民与业界在资讯对等的环境下交易,传统的士生态难以竞争。因此,规管网约车不仅是回应市民需求,更是推动行业升级的契机。

分阶段开放市场 减轻冲击与提升服务质素

深圳的网约车规管经验为香港提供了重要启示。深圳自1988年起以竞投方式发放的士牌照,价格从19.4万元飙升至100万元。2012年网约车平台兴起,最初属非法营运,但2016年交通运输部制定规管框架,深圳随后推出合法网约车措施。至2021年,深圳人大常委会通过无偿发放的士牌照,取消数量限制。结果,的士数量稳定在约2.1万辆,网约车则激增至12.7万辆,司机数量更达34万名,是的士司机的10倍。虽然传统的士营业额有所下降,但合法网约车满足了司机和市民需求,带动整体出行市场扩张。

由于网约车技术扩大了市民出行需求,不少城市例如纽约及新加坡等,在开放网约车市场上也采取无数量限制网约车策略。然而为平衡业界与市民利益,香港政府应在此基础上,以行政手段分阶段开放网约车市场,逐步批出网约车牌照,以减轻对的士业界的冲击。具体而言,现时的的士牌主和司机可按意愿加入网约平台,政府根据“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需求研究”结果,分阶段批出额外的网约车牌照。这些网约车牌照仅限个人持有,且车主需为主要司机,打破现有车行垄断租车市场的生态,保障司机收益。

网约平台需公开的士与网约车的供求数据,反映市民出行偏好,运输署可每月检视数据及路面挤塞情况,调整网约车牌照数量,促进的士与网约车的良性竞争,推动行业服务升级。与传统的士不同,网约车仅接送网约乘客,闲置时不会在路面“兜客”,对繁忙路段影响较小。

团结香港基金建议分阶段批出额外的网约车牌照,仅接送网约乘客,促进的士与网约车的良性竞争。(资料图片)

公平合理的规管框架

在订立规管框架方面,政府可参考其他城市的经验,在网约车、司机及平台三方面作规管。网约车标准方面,政府应只允许新能源汽车(如纯电动或混能车)进入网约车市场,车辆需配备监察镜头、电子支付系统,并每年验车续牌。为鼓励优质服务,可为车龄较新或提供无障碍设施的车辆提供续牌优惠。

司机资格与培训方面,所有持驾驶执照者经严格培训和审查后,可考取网约车驾驶执照。政府可在现有的士驾驶执照机制上,加入网约车营运技能培训,不设发牌上限。

至于监管网约平台与罚则方面,网约平台必需是香港注册公司及提供负责人才可获政府牌照。平台负责核实司机及车辆资格,严禁无牌服务,如有违规,可被吊销牌照。政府与业界应利用成熟的网约技术,共同完善派单、利润分享、乘客回馈及营运监察机制,确保司机与市民的权益。

利用网约实时数据 实现智慧交通管理

网约车的优势在于灵活应对市场需求,通过数量和价格反映供求。然而,为维持鼓励公共交通的运输政策,网约车定价应高于一般公共交通工具,但亦不宜过高以保障市民利益。此外,政府可利用网约平台的实时出行数据,动态调配小巴和巴士,缓解交通压力。若路面挤塞严重,更可通过平台向繁忙时段乘客收取附加费,鼓励转乘公共交通,所得费用可用于道路维修或交通项目,实现政策与财政双赢。

规管网约车是香港实现智慧出行的第一步,全球多个城市已试行无人驾驶网约车,预计将带来更大变革,香港政府应及早预备,减低改革带来阵痛的影响,迎接智慧出行城市的来临。

作者叶文祺、王云豪分别是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政策倡议高级经理。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