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宇识条铁|港深西部铁路,为何创新?如何创新

撰文: 张欣宇
出版:更新:

张欣宇专栏|识条铁

3月31日,政府在立法会铁路事宜小组委员会介绍,港深西部铁路已进入关键推进阶段,目标2035年实现香港北都会和深圳前海15分钟直达通勤。运输及物流局陈美寳局长自上任以来多次强调,将以“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双轨并行,破解过往交通基建项目存在的痛点难点。值得关注的是,政府首次提出“同步建设、统一运营”及公开招标的新模式推展项目,使港深西部铁路项目具有制度突破的示范意义。

BOT无助解决核心问题

创新需以问题为导向,只有首先厘清“为何创新”,才能科学设计“如何创新”。工程效率是香港铁路项目出现的最大痛点,高铁和沙中线等多个项目的严重超支和延误,对于香港市民而言仍然历历在目。与此同时,香港铁路的运营水平仍然全球顶尖,虽需精益求精,但显非政策核心针对问题。基于此,提升工程效率才是政策创新的首要目标。

因此,对于有建议主张在港深西部铁路采用“建造-运营一体化”的BOT(Build-Operate-Transfer)或类BOT模式公开招标,笔者持保留态度。此类全链条整合的机制看似简单方便,实际却存在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铁路项目建设阶段一般在10年以内,运营周期却可长达50年以上,投标者的长期运营能力(票务管理、设备维护、服务水准等)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评标权重必然会产生“重运营轻建造”的偏好。这将导致一个悖论:即使某企业/财团拥有卓越工程效率,若缺乏数十年计的运营经验,仍难以在评标中胜出;而真正具备世界级运营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但运营强又不代表建造强,政府最终选择的空间仍会极为有限。

实际上,现行港铁模式本身就是一种类BOT的模式:由港铁作为单一主体,包揽铁路融资、设计、建造、运营的全流程。港深西部铁路若采用“建造-运营一体化”招标,无非仅仅是在现行港铁模式上加入一层招标程序,铁路建造和车务运营仍然无法做到各自“择优取用”,可谓“换汤不换药”,很难实现“制度创新”的真正目标。

破局关键:释放专业化分工红利

针对性地改善铁路工程效率问题,恰恰在于避免全包式BOT或类BOT模式,转向“建造与运营拆分”的专业化路径。土木及结构工程涉及数百亿规模资金投入,但市场化程度高,宜进行独立招标引入内地及国际顶尖基建能力,并可通过BT模式(建造-移交)吸引具备资金实力的建造商参与,有效分摊政府财政压力。至于通车后的经营权,以及轨道、列车、信号等直接牵动车务运营的核心系统(此类板块资金占比相对较小但专业门槛高),则可以指定由港铁主导(或结合项目跨境属性,与深圳铁路部门成立联合运营体),以保障政府对长期服务可靠性及公共利益的掌控权。针对拆分后的建造与运营板块,政府可分别配置沿线土地开发权作为成本补贴工具。如此制度创新,能够对症下药地解决香港交通基建痛点,真正实现“强强联合”。

“建造分离、运营一体”的新模式,正是充分释放港深两制之利:当深圳盾构机突破行政边界高效穿越后海湾,当港铁摆脱工程负荷专注车务服务,当湾区标准消弭技术壁垒,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工程降本所释放的财政空间,可直接转化为民生领域资源投入,形成“基建提速 - 土地增值 - 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使市民切身感受制度改革实效。

作者张欣宇是立法会(新界北)议员、铁路事宜小组委员会主席、香港及英国特许工程师、香港新方向成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