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伙|大中小微气候诊治的绿建人才

撰文: 黄锦星
出版:更新:

黄锦星专栏(鸣谢郑世有工程师合撰)

踏入2025年,宜回顾前瞻。工程师郑世有(Vincent)直言2024年破纪录极端天气事件繁多,包括香港最热中秋节,高逾36度!部分地区叠加热岛效应,或建筑环境微气候欠佳,小区气温可更高,真要命!

2024年香港中秋节热破纪录,月饼也就快热溶!(相片由作者提供)

早年“北风”,内地已吸引建筑专业人士北上工作,Vincent是其中一员。他回望十多年前某天在北京市中心办公楼工作,见窗外新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总部大楼,街上车水马龙,但霍然浓烟翻天覆地扑至!顷刻,Vincent顿悟看得见的空气污染物排放以至似乎看不见的碳排放,实在危机四伏,影响众人安康及至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令他意识到担当建筑环境顾问的重责。近年,全球气候变化下各地极端天气事件恶化,普罗大众都贴身感受到大气候不安康,气候病况愈见严重,而香港城中气候,夏更酷热更漫长,冬则忽冷忽热。

2010年的北京市中心。(影片由作者提供)
2024年11月Vincent在巴库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相片由作者提供)

大中小微气候各有危机

新年到,除了口讲祝愿身体安康,其实治理“大中小微气候”可有更具体行动?Vincent刚在2024年11月去了巴库,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九年前,时任环境局局长的我则赴巴黎参与COP21大会,见证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之诞生,重点包括集众人之力,于世纪中之前提速深度低碳转型,以逆转因你我他的人类活动年复年超标碳排放所引致的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危机,这是当前的“大”气候。

Vincent续指,城市化亦带来都市热岛效应,令城中环境往往相较邻近乡郊高温,他称之为“中”气候。还有,小区建筑群的设计及人类活动,在香港典型的高密度发展模式下尤其影响区内温度、湿度及空气流通等,此为“小微”气候,与小区户内外的民众安康息息相关。鋻于当前急需面对已恶化至“全球沸腾”(Global Boiling)的大挑战,同时希望提升空气质素以至抗疫安居的小区环境,城中绿建人才如Vincent及其工作团队,纷纷钻硏连系“大中小微气候”的诊治方略。

小微气候之诊治有专才

1999年,Vincent和我在工作上结缘,当时我担当建筑师带领跨专业团队及学者作顾问研究,为政府检视规管住宅设计中自然通风及采光标准的条例。至2003年非典疫症爆发后,高楼大厦的通风、小区的微气候以至城市规划的空气流通等范畴,顿然成为香港城市环境设计的焦点,我俩亦参与了制定相关政策及设计规范,指引整体业界诊断问题并找出良方以减缓如屏风楼等现象。

Vincent回想,近二三十年电脑技术和演算方法快速发展,助力绿建人才更可解码隐于城中的气候风险。都市微气候设计就是这种都市病的诊治方,通盘考虑建筑物周围微观气候条件如风向、阳光、温度等,可提升建筑能效和舒适度,缓解热岛效应。这在高密度城市尤其重要,建筑物的密度、高度、形状及绿化等,在在影响风的流动、阳光的照射和水的循环。多年来,Vincent和团队为众多客户的建筑项目“诊治”微气候,他逛街时看著项目陆续落成,会回想和感受其微气候设计包含了哪些良方,例如,铜锣湾希慎广场和尖沙咀Victoria Dockside等新商厦,都各有犹如“城市绿窗”的空中花园,助空气畅通都市高楼间。

大气候之治需大众同行

2000年代,牛头角上邨重建计划是房屋署应用微气候研助设计的首个公屋项目,Vincent参与其中。此屋邨荣获不少建筑设计大奖,当中表扬其领先环保行动,缔造更宜居健康的生活环境。但近年,我俩话连“牛头角顺嫂”在炎夏都会热到“唔顺气”,中秋都几乎中暑!何解?这正是热岛效应叠加全球沸腾的恶果,而两者的最大公因数又是什么?就是你我她包括“顺嫂”的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导致过量热能积聚,热岛效应属地域地区性,全球暖化是地球全球性。

为了生活以至生存下去,治理“微小中大气候”要多管齐下。2010年代初,我担当建筑师领军设计的“零碳天地”,Vincent亦是主将,合力示范一举多得,构思如何最大化自然通风、绿化率等,以优化微气候,同时最大化结合节能及可再生能源科技以达至碳中和,贡献减缓全球暖化。向前看,Vincent从工程师视角提倡善用智慧建筑的调控系统,可结合IoT科技配以AI模型等;我则强调“顺嫂”也可日常贡献的低碳衣食住行好习惯,例如节能节水、绿色出行、减废回收等,包括善用自2024年中已覆盖全港公屋的厨余回收配套,大众同行减废减碳,支持香港力争碳中和。

新年到,Vincent与我同许大中小三层“气候愿望”:

大:期待政府与社会各界同行落实五年一检《香港气候行动蓝图》,当中支持更多零碳或零碳就绪(Zero-Carbon-Ready)建筑,在北部都会区至各公私营项目多领先示范,并可支持绿建人才“走出去”提供专业服务予其他地方,把握低碳经济机遇,互利共赢。

中:尤其如在北都,需通盘考虑都市气候图,策略地诊断未来热岛效应之危。须知,地理上北都内陆区的热岛风险相对甚高,现今夏季时,天气报告已常指北区部分地域气温不时高几度。除了善用区域供冷(DCS)等环保基建以助都市化情景中减缓热岛效应及提升能效,亦应要求各项目善用微气候设计,力保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小:从小培育年轻人对STEM产生兴趣的氛围,未来进修及职涯可投入绿建人才行列,同行应对“大中小微气候”治理,当中有危有机,亟需有志者持续钻硏及创新。当然,亦要从小培育年轻人投入低碳乐活的氛围,减碳人人有责,勿以善小而不为,自小“咪做大嘥鬼”!

作者黄锦星是前环境局局长,近期出版《迈向碳中和 香港人和事》。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