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经管|人口老龄化对香港未来医疗卫生开支的影响分析
作者:贝大为、陈禧音、Karen Grépin、全剑超(分别为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政策和管理学临床教授、博士生、副教授、临床助理教授)
目标:
近期,医疗卫生开支的增长速度高于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尽管如此,特区政府一直维持50%的历史医疗卫生开支份额,自费和保险基金分别占30%和20%。本文量化了2023至2040年人口老龄化对未来医疗卫生总开支的影响。同时,笔者按住院医疗护理、门诊医疗护理、日间医疗护理、医疗物品和长期护理方面,将预测的医疗卫生开支增长加以分项。
方法:
根据60岁以上人口比例、人均GDP和医疗通胀率,将过去23年来的人均医疗卫生开支资料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采用最佳拟合的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来预测直至2040年的医疗卫生开支总额及其分项支出额。
结果:
2010年起,医疗卫生开支的增长速度在2010年开始超过GDP,2023年更是GDP增速的两倍。如果外来移民有助于减慢人口老龄化,则医疗卫生开支的增长速度将在2028年与GDP增速持平。在所有情景中,医疗卫生开支在GDP的占比都将从目前的7%升至9%;而长期护理的增速将成为医疗卫生开支各分项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讨论:在未来的5年里,香港医疗卫生开支的增长速度预计将持续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扩大医疗卫生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政府可推行的积极有为措施包括:提高医院管理局医疗服务的效率;通过更好的人口公共卫生计划提高卫生署预防疾病的能力;通过新的公共收入来源增加财政空间以赶上需求;以及使医疗保险市场成为公共系统更有效的减压阀。香港对改革踌躇不决的时间愈长,难度就愈大。因此,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商讨医疗卫生体系的最佳方案,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开支,同时避免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退步。
一、引言
1990至2020年期间,香港医疗卫生总开支的年均增长率为5.6%,而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仅为3.4%。医疗卫生开支的增长速度更不断加快,在2017至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3年期间,医疗卫生开支增长率分别为6%、6.5%和6.9%。人口老龄化、医疗物品成本上涨、患病率增加、医疗强度提高是医疗卫生开支上升的根本原因。在香港,人口老龄化是势将推高医疗卫生开支的首要因素。在应对新医疗物品价格上涨、预防疾病、提高医疗的成本效益方面,香港尚须加倍努力。为应付不断增加的医疗开支筹资的困局早在20年前就已迫在眉睫,时至今日,人口老龄化难关当前,医疗经费问题变得更大,也更难解决。
2022年,65岁及以上的长者共159万人,占香港人口的五分之一;预计至2036年将达241万,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23);(香港特区医院管理局2022)。无可避免,随着长者人口增加,其所需医疗服务会愈加增多。例如,虽然目前长者只占总人口的20%,但却占所有住院日和住院人数的一半(香港特区医院管理局2022)。从过去长者使用医疗卫生服务的趋势来看,此一范畴的未来开支只会有增无已。加上新药物和新疗法的出现,医疗卫生服务的价格势将上涨。医疗保健新技术绝少能节约成本(Chernew与Newhouse 2011)。再者,治疗强度的变化也导致成本增加,皆因愈来愈多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可供选择,医生为病人进行的治疗自然更多。
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医疗卫生开支的增幅较GDP为高(Farag, NandaKumar et al. 2012),以致收入增幅往往只与GDP相等的政府备受压力。2019/2020年度,香港的医疗卫生开支总额为1,890亿港元,占GDP的6.8%。在7,310亿港元的政府总开支中,公共医疗卫生开支的比例为54%,总值达1,020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自2005年以来,政府一直承担公共医疗卫生开支,维持在全港医疗卫生总支出的48%至54%(香港特区医务卫生局2023)【图1】。尽管近年来有超过100万市民购买了各类自愿医疗保险计划,如图所示,其在整体开支中的份额并未见显著增加。
预计未来几十年,香港人口老龄化将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本文对香港2023到2040年期间的医疗卫生开支提出新的预测,以协助政策制定者规划如何持续提供高质量服务和财政保障。笔者的分析数据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统计处)和医务卫生局公布的2000至202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二、研究方法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被广泛用于预测医疗卫生开支(Getzen与Poullier 1992;Klazoglou与Dritsakis 2018;Zheng, Fang et al. 2020)。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只需要最少的假设,因为它们只利用了过去的总开支资料来预测未来的总开支。笔者使用了未经调整的基线模型,以及调整人口老龄化、医疗通胀率和GDP增长后的模型。
(一)基线模型
本研究的基线ARIMA模型将价格、疾病和人口老龄化因素综合考虑,因此假定未来的总体模式与过去的总体模式相似。正如附录中的相关讨论,笔者首先评估某一年的医疗开支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前几年的开支和随机冲击,然后利用000至2022年数据拟合了以下的简单模型:
其中,Ht是t时间内的医疗卫生开支总额,T代表时间(以年为单位)。为了校正某一年的医疗卫生开支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的开支,笔者根据Akaike资讯准则(AIC)加入括号中的项。在b确定之后,就可以根据Ht=C+𝛽1T来预测2023至2040年T的预测估计值。
(二)人口老龄化调整模型
人口老龄化调整模型在公式【1】的基础上,同时调整了过去60岁以上人口百分比(PP60)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预测估计值等于Ht=C+𝛽1T+𝛽2PP60t+。这也要求对未来的PP60(t+)进行人口预测;统计处估计,假使香港在数十年内能实现每年净迁入约5万名年轻居民,则60岁以上人口将在2030年停止上升。
(三)GDP及医疗通胀率调整模型
GDP及医疗通胀率调整模型在公式【1】的基础上,调整了过去60岁以上人口百分比(PP60),以及过去GDP和医疗平减物价指数的数据。该模型的预测估计值基于每年2.41%的GDP增长率(相当于2000至2022年期间香港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及4.67%的医疗通胀率(根据2000至2020年的医疗通胀率)。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使用数据摘要
(二)主要结果
【图2】比较基线模型【1】预测的未经调整的现值美元医疗卫生开支(蓝色虚线)和根据60岁以上人口比重调整的现值美元医疗卫生开支(蓝色实线)。作为参考,香港的GDP趋势基于2.41%的经济增长率预测,以红色实线表示。从2022年起,未经调整的医疗卫生开支呈线性向上趋势,2020年的医疗卫生开支是基线年份(2000年)的3倍,到2040年将增至5倍以上。根据统计处预测的人口老龄化放缓情况进行调整后,医疗卫生开支在2040年只会增至基线年份的4倍。
与这两种模型估计的医疗卫生开支相比,假设GDP继续以2.41%的速度增长,到2040年也只会接近基线年份(2000年)医疗卫生开支的3倍。【图3】比较【图2】中曲线的斜率,显示随着老龄化减缓,2028年后医疗卫生开支的增幅势将放缓。未来人口结构的预测数据来自统计处,即香港在未来几十年每年足以输入大约35万个年轻净移民,这将减低60岁以上人口比例的增幅。【图4】显示2000至2042年的42年间医疗卫生开支占香港GDP百分比的变化趋势。根据未经调整的基线模型,医疗卫生开支占GDP的比例预计将从2020年的7%扩至2040年的9%以上。然而,基于来港的人口变化加以调整后,尽管医疗卫生开支在2032年左右达到近8%的峰值,但到2040年,此一份额将跌至大约7.5%。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相关因素对医疗卫生开支的增幅可产生减缓作用。
附录2胪列预测医疗卫生开支各分项的模型。从附录【图2.1】中可见,在2000年和2020年,最大的医疗卫生开支组成部分是门诊医疗护理、住院医疗护理、日间医疗护理、医疗物品和长期护理。到2040年,各分项相对比率预计将保持不变。如附录【图2.2】所示,长期护理在5个主要分项中增长最快,从2020年6倍于基线年份(2000年)以上增至2040年约12倍于基线年份。日间医疗护理是增长第二快的开支分项,将于2040年增至近9倍于基线年份。值得一提的是,从2020到2022年,预防护理分项达到峰值,约为基线年份的10倍,这可归因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令其成为期间增长最快的医疗开支分项。为确保稳健性,笔者发现ARIMA基线模型即使经过GDP及医疗通胀率调整,本研究的预测结果并无多大改变。这是因为医疗通胀和GDP对医疗卫生开支的效应已经包含在2000至2020年医疗卫生开支变量的增长模式中(附录1)。
四、结论与建议
香港医疗卫生开支未来的增长趋势将使特区政府财政日益受压。至少直至2028年,医疗卫生开支的增长速度将超过GDP的增长速度。香港若能在10年内实现每年净流入约5万个年轻居民估计医疗卫生开支占GDP份额的升幅在200年得以放缓,下降到7%水平。否则,在缺乏外来移民抵消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效应下,此一比例将于2040年升至9%。对于医疗卫生体系的改善方案,各界议论多时,但一直未能大肆改革。解决方案必须涵盖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一、加大投资力度,通过疾病预防、健康推广和全面基层医疗以免市民染病入院之需;二、通过供求控制,提高现有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三、对新药物和新技术的引入和定价善加管理;四、协助市民计划和支付适合其文化背景的长4期护理;五、推动整体医疗保险市场在医疗融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六、通过抵押收入或社会保险为政府融资开源(Leung与Bacon-Stone-J 2006)。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疗卫生开支的增长将持续超出特区政府所能负担的水平。基于医疗卫生开支扩大主要由老龄化带动,因此公共医疗部门出现的实际情况在于入院人数、住院日数和门诊次数随长者对医疗服务需求趋升而有所增加,以致捉襟见肘的公营医护人员穷于应付。本来就很长的公共医疗服务轮候时间恐怕只会愈来愈长。香港在人口健康指标(如婴儿夭折率低、预期寿命长等)各方面的出色表现,势难维持。至于上述改革中哪些最适合香港,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是项研究的结果旨在唤醒各界关注医疗卫生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除非能及时进一步采取应对措施,否则日益严峻的情况只会继续恶化。
港大经管学院1月发表《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2024》,由港大教授和研究人员,以及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共同撰写,就多个香港热门议题作出研究分析,并从崭新角度给予政策建议。本文作者贝大为、陈禧音、Karen Grépin、全剑超分别为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政策和管理学临床教授、博士生、副教授、临床助理教授授(与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联合聘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