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施|人工岛就是邮轮码头
2010年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出82亿元兴建香港邮轮码头,当年那份文件说邮轮码头一片光明,预计2013年可带来的经济效益为每年8.59亿元至11亿元, 在2016年则为每年15亿元至25亿元,创造大约5,300至8,900个额外就业机会。当年负责的旅游专员和财政司,均把邮轮码头说成香港旅游业的定海神针,有了邮轮码头,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但是,邮轮码头开始运作后,成绩未如预期。2016年的实际邮轮旅客数目为 677,031人次,较前景方案预计的旅客数目低33.5%;旅客人均消费金额由2013 年的4,699元下降至2015年的2,950元,减幅为37%;2016年其中一个泊位有邮轮停泊的日数只有29日,使用率甚低,只有15.8%。现在,香港邮轮码头基本上是一个国际级笑话。
邮轮码头运作暴露三大问题
邮轮码头的整体运作有几个问题。第一,设计问题。码头大楼由英国著名建筑师霍朗明(Norman Foster)设计。虽然是大师级,但是建造形式没有细节,功能空间的经营没有想清楚,兴建也是草草了事。当中更有一个神奇之处——路政署的工程师负责设计了一个空中花园,可是所谓空中花园不是在空中,只不过是在一个平台上,里面基本上是瓷砖和石屎,没有什么树木和植物。工程师说这就是空中花园,这种偷换概念的模式,在香港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建设,比比皆是。
第二,外判营运。现在邮轮码头的营办商是政府外判,商场里面空置率高,完全没有灵活处理,而负责营运的是一些对香港没有深度认识的外来人。试问在这种情况之下,邮轮码头怎么可能有机会活化起来呢?整个投标过程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标书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三,程序主导。现在邮轮码头出现问题,政府会说按程序处理。程序是不是一个人?程序可以解决问题吗?政府以什么结果为目标?会否出现程序完全正确但问题仍未解决的状况?
邮轮码头的彻底失败,会是交椅洲人工岛的写照。人工岛的筹划走上了同一个套路︰举办很多咨询会、找很多专业组织支持。有支持者走出来说若不兴建人工岛会导致很多工人失业,在输入外劳成为主流的今天,这个套路不会不玩下去,变成需要输入更多的外劳,才能够把人工岛工程完成。
“官”字不单只是两个“口”字,官员说什么都是对的,市民反对就是市民的错。政府用“硬销”形式去推动人工岛,某些建制派推波助澜,说人工岛是香港的未来,有了人工岛便能解决居住问题、解决发展的问题。但是人工岛目前还只是海市蜃楼,不可能马上见到效益。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吹嘘,看看发展局在社交媒体发放的那些资讯,毫无内容可言。像在直销一样“歌颂”人工岛怎样美好,大家都要支持人工岛,不支持香港便没有希望。但是,一个人工岛起码要二、三十年后才能够产生效用,请问你叫今天的香港人怎样相信它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呢?
解决土地问题无须等人工岛
政府好像要一步登天,以为举行一些研讨会就等于人工岛工程可行。但是,背后的技术研究真的足够吗?为什么不可以先做一些前期研究,看看有什么人工岛技术,之后才决定工程细节,一步一步去执行?政府又像建简约公屋一样,说有简约公屋就能解决香港㓥房问题,有了人工岛就能解决香港土地问题。大家乘搭屯马线,由锦上路站到元朗站的架空路段看一看,深圳河附近的香港境内,不是有很多土地吗?这些落入乡议局系统及地产商手上的地,是实实在在的土地,其实可否透过政治方式和商业方式,寻找一个共赢、创造更大利益的开发方案呢?
香港的环境评估报告(环评)基本上是笑话,在办公室里编写的环评毫无落地逻辑可言。举例,深湾游艇会附近有一个发展项目,从前有很多船厂。进行环评之后,环保署说因为有噪音,所以项目的建筑物不可以有露台。大家去看看那些几万元一呎的豪宅,没有露台,就是因为附近的船厂发出噪音。但最奇怪的情况是︰后来船厂一家一家的消失,不知道是地产商收购?还是船厂自愿搬走?就这样香港又失去了一个充满特色的造船区。这种“陪太子读书、陪地产发展”的模式,断送了香港一切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环保署用一种很奇怪的方法去写环评报告。他们列出的题目都对,但是具体执行要有context(背景)和与功能有关,不是铁板一块。政府把霓虹光管消灭,就是因为政府思维非常僵硬,根本没有去研究原有的霓虹光管招牌的安装和制造模式,根据那套模式去发展香港特色的规范。很多时候环评都是拿外国标准、外国的方法去评估。很多时候是“一刀切”,深湾游艇会是一个例子,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环评案例。
所以环评报告并不能令香港更环保,像胶袋税一样,以为立了胶袋税便能解决环保问题,其实问题并没有解决。推行垃圾征费就暴露政府不愿做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如果政府不鼓励开设更多垃圾回收分类的工厂和企业,就草草推出垃圾征费,那么目的只是收费,而不是真正去回收垃圾。这种本末倒置的模式,正正是香港政府施政的作风,其实市民都很清楚,如果这个作风不变,香港很难脱胎换骨和升级转型。
发展科技城本可一步到位
香港政府到了今天仍未觉醒,天天搞咨询。新田科技城办了一大堆咨询,根本毫无用途。其实发展科技城可以一步到位,例如引进小米,政府批出50年的土地,放手由小米主导发展。甚至可以跟Sony、Samsung、华硕等国际企业商议,批地让外商来港设总部。现在情况相反,大家紧握这些土地希望它可以生金蛋,变成几万元一呎的豪宅,因为“地产钱”比较容易赚,投资产业、投资创科比较困难、比较复杂,而且需要培育团队,回报率太长太低。
这是一个累积了二十多年的问题,2019年香港爆发的事不是偶然,而是累积了太多程序主导。政府因财库充裕,财大气粗,主观任意地搞基建,邮轮码头就是一个例子。邮轮码头本来能够结合周边地区,打造一个启德游乐园区,里面有主题公园、体育园、住宅、各式各样的娱乐设施。但是到头来启德新区又变成了豪宅乐园,一栋一栋的豪宅拔地而起,但宅基本上互不联系,很难建立社区的观念。
邮轮码头另一个最神奇的地方是,当你驾驶汽车,虽然看见邮轮码头,但因为它有非常特别的道路设计,兜来兜去都驶不进码头。看看那里万转千回的奇怪道路设计,便会知道香港规划是“神规划”。运输署划路没有一个总体规划,划的路又不能改,像是不可冒犯的神。而运输署路政署只划车路,不划行人路,所以路政署又要加建天桥,又花钱在天桥旁起七千多万元的白金升降机。启德的规划彻底失败,但在区内卖豪宅的发展商根本不太关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楼房如何尽快卖出去。
回到人工岛,人工岛可以研究,但它是像长江三峡那样非常巨大复杂的工程。政府若草草了事,强行上马,会给香港带来非常巨大的影响。若果财政受到拖累,到头来会影响香港整体的安全。当香港公共财政出现问题,由谁来负责?相信今天的官员到那个时候已经退休,他们可以道貌岸然地让新一批官员负责。新一批官员会辩解当初不是他们做决定,他们只是执行。到头来,受苦的当然是香港市民。
外判再外判 如何管治?
香港人对香港没有归属感,突然之间作鸟兽散,不是没有理由。因为长期习惯了殖民地式管治,就是玩鸟兽散。官员们也是这样,岗位三年调迁一次,工作拖得就拖,不做就没有错,上司要推什么就推什么,文件送上立法会,议员通过,获到拨款,又换另外一位官员去负责,新官员说只是依据上一任官员去做。这种层层叠叠的外判再外判模式,并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管治体系。
我认为人工岛必须要国家队进场,由国家级发改委去验证,以及有一个整全的布局。要向市民解释清清楚兴建人工岛的理由。香港有那么多土地,有一个面积如此广阔的大屿山,为什么要建一个孤独的人工岛,而不是利用传统的填海方法增加土地?这是很多市民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当中涉及的大量工程开支的利益,又如何处理?怎样能够保证它不会变成另一种超白金玻璃外墙空调无障碍升降机呢?这个问题这是令人十分忧虑。
机场三跑启用,我们拭目以待。三跑启用以后能否产生经济效应?当然,三跑比较简单,就是飞机场的跑道,但人工岛非常复杂,是要让人居住的。房屋问题需要马上解决,如果透过人工岛去解决,望梅止渴的香港人一定不支持。现在政府常常说一些奇怪的话,你反对政府-些做法,就可能是软对抗。其实现在市民没有能力也不会搞软对抗,只是中央赋予特区政府去施政,大家就对这一个政府有一些期待、提一些意见。
人工岛是超长期的规划,你要让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专家团队去领导,而不是找一些只会做文件、毫无规划经验及实质技术背景的人士去主导。不能够只是办论坛、找专业界支持。香港专业界基本上不敢得罪政府,只会附和。
到最后,还是老问题︰为什么不好好开发深圳河附近的土地?河套区和周边地区可否尽快上马?是否应该积极发展大屿山土地?旧区重建是不是应该用更有效的规划模式,去创造更多房屋空间?政府从来都没有说清楚,只是见步行步,摆出一些姿势。人工岛的姿势摆得那么高,其实是不切实际。市民不会接受遥遥无期的人工岛。
所以,奉劝政府一句︰人工岛可以继续研究和讨论,但不要把它变成解决香港土地房屋问题的定海神针,因为若强行上马,人工岛只会变成一个面积大一千万倍的邮轮码头。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