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压垮欧盟列华为具高风险厂商的“稻草”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近六年来,中美关系自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掌政后出现“急转弯”,导致两国关系停滞不前。拜登上台后,中美关系不但没改善,更让它进一步倒退。然而,中欧关系却能维持相对的正常关系,欧洲多个大国,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包括领导欧洲的欧盟委员会并没有跟随美国及西方国家一起起哄。因为,美国找不到更好的“着力点”来说服他们一起排排站是关键因素。

来稿作者:陈文坪

2022年2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借出席北京冬奥会而访问北京。返回莫斯科后,在2月24日即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挥军入侵乌克兰。普京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不在话下。

乌克兰在欧盟、北约的支持下,抗击俄罗斯的入侵。战事至今已近一年半,俄罗斯没有取得所谓的胜利,乌克兰也没有溃不成军,反而大举反击。这一战役,普京严重失算,致使俄罗斯国力衰弱暴露在世人眼前,乌克兰人民的团结抗敌获得西方大力支持与援助,近百来年来维持军事中立的芬兰、瑞典选择加入北约寻求“靠山”,而欧盟也“梦中惊醒”才认识和平非理所当然,过去几十年来“松散”的北约组织成员国,才清楚看到战事已来到“城外”,因而瞬间团结在以美国为领导的北约组织之下。

最尴尬的是莫过于一些国家,被俄罗斯和普京“借力、使力”,有如“吃黄连,有苦难说”的状态。当国际社会谴责普京发动战争、反对武力战斗、批判战事导致伤亡时,一些国家还继续发表似是而非的言论。但凡历史上只要有战争发生在国土过,其人民对战争都是深恶痛绝的。因此,对战争是否是人类的价值观?并非深奥难解的一件事。但一小部分国家、人民却认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是“正义之战”。导致国际社会对俄乌战事出现两极化的不同调子。

世界格局出现大改变。俄乌战事发生后,因安全因素,美国或北约对欧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加上中欧在对俄乌战争的态度、看法分歧,让美国“掌握”对北约成员国(欧洲30国)安全的话语权。美国施压欧盟,而欧盟靠拢美国成了无法逆转的“外力”使然。

七国集团(G7)峰会(5月19日)在日本广岛召开。会上讨论了全球经济局势和乌克兰战争,要求俄罗斯全面无条件撤军。与会领袖会后发表声明,要加大对俄罗斯的出口管制。联合公报强调,其中一点是,得减少对与中国贸易的依赖。 也就是说,产品来源多元化,各国须分散风险,避免被贸易要挟。

世界走向两极。西方对外开放的氛围越来越墨守成规。日前媒体报道,荷兰政府拟立法限制外国学生修读敏感课程。现在连升学修读知识也要限制,这岂是一个发达国家政府的正常诉求?

G7 会议后不到一个月,欧洲委员会(6月15日)发布新指引,将华为和中兴通讯这两家中国电信科技巨擘列为“高风险”供应商,敦促成员国逐步淘汰电信互联网中被列为“高风险”产商产品。委员会宣布,计划减少自身对华为和中兴的风险敞口,不再采购使用这两家公司的服务,并逐步停用现有的服务。委员会认为“华为和中兴实际上比其他第五代通讯系统(5G)供应商带来更高的风险。”

过去多年来,欧盟虽受到美国的重压,但对华为的产品并没有给予点名停用,而是由成员国自行决定。现在却公然对华为、中兴产品与服务说不,敦促欧盟国家停用、停用。欧盟跟风美国等西方国家,把政治“凌驾”于贸易、法律、科技之上,这也是欧盟的“不作为”体现。

另一方面,中方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须在大是大非上以实际行动对国际事件充分表达态度,而非一些不痛不痒的“外交辞令”,以此来讨好各方。来到21世纪20年代,这种外交方式,陷自身于“不义之中”。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欧盟深受普京的“核勒索”与能源供应中断的要挟。中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没有给予谴责,欧盟在美国的撑腰下也就不甘示弱。虽然去年11月、今年4月,德国总理肖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都分别访华,但中欧关系还是无法进一步稳固。华为、中兴产品或服务被欧盟列为“高风险”供应商而停用,就是一大例证。

G7峰会后,中国面临更大挑战,这一趋势,相信难以逆转。峰会强调减少对中国贸易依赖,世界被“人为”分成两半。中国对外贸易,须拓展新市场,才能增加贸易量。政治、贸易、科技产品都被捆绑一起,三者已密不可分。即便是违反自由贸易原则、有违法治精神,在所谓的“国家安全高于一切”态度使然下,其它都是次要,只有“被牺牲”。华为、中兴就是“去风险化”的最新“被牺牲品”。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 22日)在G7会议后发表的社论多少点明了未来的走向。社论:“美国在会上正式放行盟友为乌克兰提供F16战机,这有可能扭转俄乌在战场的实力对比。中国必须在乌克兰战略大反攻爆发前,检讨并平衡同俄罗斯以及西方的关系,以免一旦战场形势有变,导致自己陷入严重的国际孤立。”

中欧关系何去何从?很大程度上受俄乌战事、中美关系两股势力的牵制所影响。不过,民主社会,民意才是关键。促进民间多交流,能扭转“倾斜的角度”。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16日在会见访华的盖茨时说:“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我们始终寄希望于美国人民,希望两国人民友好下去。” 中国的外交,也要多“借力”民间往来。

作者陈文坪是新加坡时事评论人,关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时事和经济民生。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