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虚拟制作颠覆影视行业 政策跟得上科技变革吗?
疫情三年,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实境等创新科技于文创产业的应用得以迅速发展。这些技术的运用,是创意工作者在面对疫情时,必须寻求方法去解决工作困境的成果。如今踏入后疫情时代,各种各样的科技继续颠覆著传统行业中的内容创作及运作模式。虚拟制作不仅在疫情时成为热门话题,更成为了影视娱乐行业中,内容制作及拍摄模式的重要突破。
来稿作者:林玥彤
虚拟制作正颠覆著传统电影及电视等行业的拍摄工作流程。过程中,创作者使用实时游戏引擎(real-time game engine)制作虚拟背景,再将虚拟背景显示在大型LED屏幕上,打造出想像中的电影场景。原本需要经过后期制作才能添加的特效或其它加工步骤,如今变成了前期工作。事实上,这项技术已在影视行业中站稳了脚跟。今年获奥斯卡提名的《壮志凌云:独行侠》(Top Gun: Maverick)以及Netflix科幻片《宁静海》等都采用了虚拟制作。虚拟制作也不乏在音乐视频(MV)、广告、现场活动等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与传统的制作方式相比,许多人都认为虚拟制作能够带来更多好处。其一就是时间和成本效益更高,允许制作人员对虚拟背景进行反复修改,像是灯光和色彩等都可以快速调整,让场景可以即时改变,而又不会对制作时间表或预算构成太大的风险。悬崖可以即时变成大海、日出也可以瞬间变成日落。这可让原本需要数周才能完成的外景拍摄,缩短为在摄影棚内几天的时间。
亦正因如此,演员和工作人员可以避免到危险方进行拍摄,若涉及科幻或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场景,虚拟背景则可以让演员仿佛置身于其中,不需要只靠幻想演戏,再用绿幕作后期制作。
由于许多场景都能够透过虚拟背景实现,制作过程也可以变得更加环保。而新创造的虚拟环境亦可成为数字资产,只要它们与游戏引擎相匹配,便可重复使用或者经过修改循环再用,让数码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整个工作流程能即时将摄影棚里真实的元素(例如演员及真实道具)及虚拟的元素(例如灯光及特效)结合,为导演和制作人员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创作自由度。
当然,虚拟制作未必会完全取代传统的制作模式,技术仍有待完善,但无可否认它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趋势。从市场规模来看,虚拟制作稳步增长。2022年,全球虚拟制作市场规模为18.2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67.8亿美元。
全球兴建虚拟制作影棚
世界各地的制片厂亦正在兴建大型虚拟制作影棚。2021年,世上历史最悠久的制片厂巴贝尔斯堡摄影棚(Studio Babelsberg)打造了Dark Bay虚拟制作影棚,为欧洲最大的虚拟制作影棚之一,而且配备了巨大的旋转舞台,瞬间在业界掀起了热论。早前大热的Netflix科幻剧集《1899》便是首批在该处进行拍摄的作品。今年3月,美国的NantStudio也在澳大利亚建设了号称拥有全世界最大LED屏幕墙的虚拟制作影棚,而中国内地的博采传媒亦自主研发并创造了虚拟制片系统Versatile Stage,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先后在杭州、安吉,以及温哥华兴建摄影棚。我们亦可以在韩国及泰国等地见到虚拟影棚的身影,可见全球影视行业对虚拟制作的需求是有增无减。
香港寸土寸金,虽然难以兴建超大型的虚拟制作影棚,但丝毫不减业界探索及推动虚拟制作发展的热情。香港最大的电影制片厂邵氏影城就曾于2021年与电影摄影师学会共同举办过“电影虚拟制作测试”,在摄影厂中搭建了LED屏幕墙和相关设备,邀请了一众电影制作人士参与、认识及体验虚拟制作,反应热烈。这证明业界是非常踊跃尝试的,亦不断寻找机会进行试验和试行。去年,科学园也迎来了香港首家专做虚拟制作的公司Votion Studios。此外,在香港设有分公司的跨国企业亦具备虚拟制作设备及能力,例如Creative Technology。
业界渴求虚拟制作 培育人才要跟得上
要推动虚拟制作发展,需要大量的培训及相对昂贵的技术设备与测试空间。此领域的专才稀缺,但产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却又很大。懂得操作游戏引擎是虚拟制作的关键,调查所示,擅长使用游戏引擎的游戏开发者享有同行最高的十年预计增长率,高达21%。
近年政府推动艺术科技发展,促使各大院校为学生开设新的艺术科技课程。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便是目前非常积极教授虚拟制作的高校,其新增的艺术科技高级文凭,便有提供相对全面的课程,涵盖前期策划及成品预视化、电影场景建模、虚拟布光、虚拟制作拍摄等技能。知专设计学院亦是目前唯一一间将一套完整的LED装备引入实践课堂的学校。
不久前,学校亦有举办“电影虚拟制作分享会”,放映由博采传媒用虚拟制作拍摄的科幻短片《New Air/ 诞辰》,让业界人士与学生都能够了解最新的行情和技术。这反映出,院校与业界的联结非常重要。虚拟制作发展迅速,创意人才的培训也应跟上脚步,与业界接轨。
作为疫情时代的新变革,虚拟制作正改变著影视娱乐产业,创新了说故事的方式。世界各地都积极发展此技术流程,我们的政策又能否跟得上产业中的科技变革呢?
作者林玥彤是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