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雄|是“官僚文化”还是“投诉文化”让香港容不下艺术?
近日,一个小小的葵涌邨垃圾房成为了网民热话的新闻。话说该垃圾房被发现墙上挂满数十幅的画作及多个古董钟,有如平民版的M+博物馆。事件曝光后,不少市民仰慕其盛名而前去“打卡”。事件发酵二日后,房屋署竟下令拆除,这不单打击了“环保街坊”及“网民”的感情,更引来社会各界的批评房署僵化的官僚作风,不近人情。另一边厢,亦有网民表示房署可能收到“1823”投诉,不得不“做嘢”。
来稿作者:张美雄
在探讨是什么让香港容不下艺术之前,先讲讲笔者最近的体会。最近我在社交平台加入了不少“人弃我取”、“有嘢执”等环保平台,才发现原来不少香港人原来真的很慷慨、很富裕,遗弃很多还有价值的用品。网民每日透过平台分享他们执回来的战利品,有一箱箱的食品、全新的家品、仍然可以使用的电器,甚至价值连城的古董黑胶唱碟。
美化工作地方合情合理 房署理应体谅
因此,当我看到葵涌邨垃圾房的艺术画廊后也不感惊讶,事实上每日有不少画作被当垃圾般丢弃,当前线的工友日日如是的看到如此浪费情境时,不忍将其弃置在堆填区而救物,再将其善用美化“工作的地方”,绝对是合情合理的做法。因此,当房署铁腕扫荡垃圾房后,社会各界都对此抱不平,因为大家看来这都是无伤大雅的事,这只是前线清洁工在工作空间上作的少少点缀。
有人更形容房署做法有如老板不容你在工作桌上贴挥春、摆置相片等个人物品。在我而言,我感觉房署的处理手法是更糟糕,因前线清洁工人不是一般打工仔,他们的工作环境是厌恶性的,只要不会影响工作KPI,理应对他们多一点喘息空间及体谅。
温情牌是公关上策 扫荡是下策
作为在策略传播及公关上有稍作钻研的我,认为房屋署此次做法让公众观感确实很差。换个角度思考,本来房署可以此作生招牌,打温情牌,借此宣扬房署与前线清洁员工携手合作的精神,以及画写他们是每日为市民默默耕耘的无名英雄,有助加强社会凝聚力。除此以外,环保署也可与房署合作,借此向市民呼吁一下珍惜及减少浪费的公民意识。如做到此上上之策,对政府部门的名声、清洁工或社会来说可谓多赢局面。
即使做不到此上策,房署也可实行“静观其变”的中策,网民热潮很多时“来得快、去得快”,隔两天就少了人来打卡、也没有人会记得。可惜的是,房署用了马上扫荡行动的“下策”,使画作见光死,最终房署也被冠上“不近人情”、“官僚至极”之名。
房署故然在处理事件上不懂人性化,但是否像部分网民描述般十恶不赦,笔者也要为房署说公道说话。据消息指,房署担心事件曝光后会吸引大批市民前来拍照,可能会影响工友们日常工作。在互联网流通及打卡风气潮流的年代,短期内的确很可能会造成大批市民“蜂拥而上”的情况,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大顿有关的“卫生”“安全”“保安”等问题需要考虑。
投诉文化下官僚只能按规矩办事
虽然笔者认为这方面只要加强及放大告示牌及应对措施便可以杜绝,但房署作为政府部门,其责任是要确保零风险,所以索性用了对其最低成本而最高效益的方法,即扫荡了所有画作。要知道,房署不是一个个体,而是数以百计的架床叠屋的架构,公务员需要逐层向上级汇报及负责。中层默许了,是否代表高层同也默许呢?最终追溯落去可能就会去到处长级官员。
另一方面,香港过往也曾被讽刺为“投诉之都”,“投诉”在香港的确很方便,一个电邮、1823就可以做到,海量级的投诉当中自然也少不免一小撮较不合理、没有换位思考的投诉。在此件事中,如有人引用房署条例匿名举报投诉,到时谁人负责及解画呢?毕竟,在官僚架构下,没有人愿意“麻烦”到上司的,所以房署最后决定“按规矩”办事。
多弹性、少官僚是对艺术最大支持
虽然能理解房署的背后原因,但也不代表可合理化过份官僚的作风,其做法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事实上,这事令我想起之前俄罗斯街头涂鸦艺术家Vladimir Boldyrev的汀九桥下的可爱猫猫画作,其画作生动之处,令不少爱猫、甚至不爱猫之人也甚为欣赏。当画作出光后,迅速被政府部门用白油覆盖,很多市民大叹可惜,是否“官僚文化”下让香港完全容不下具质素的平民化艺术呢?
虽然如何定义艺术可能会引起无休无止的延伸讨论,但笔者认为如无伤大雅、不涉及敏感题材的平民化艺术,政府部门应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及自由度、宜松不宜紧的从容应对,正如当年曾杜财的街头墨宝一样,不单成为了香港九龙区的特色,最终更成为了M+博物馆中的收藏品。但是,曾杜财未出名之时,岂不是一名寂寂无名的长者?政府部门只有对艺术给予更多的空间,多一点弹性,少一点官僚,才是对艺术真正最大力度的支持,特显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风范与地位。
作者张美雄是西贡区议员、民生圆桌召集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