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施|香港霓虹招牌死亡事件簿

撰文: 胡恩威
出版:更新:

1995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北京发表“紫砂茶壶”论,形容香港是一个上百年的好茶壶,劝喻大家要珍惜香港的特色,不要把茶壶内的茶垢去。当时有人认为外来的力量会改变香港,可惜的是回归后二十六年,改变或消灭香港的传统特色和集体回忆的竟然是特区政府自己,尤其是香港旧区,大型戏院、小贩摊档、大排档、老店、历史建筑物等,逐一被政府消灭。在街道上昂头可见的特色招牌,亦是另一个被消灭的对象。

近日屋宇署清拆深水埗梁添刀厂老店招牌,不少市民到场“打卡”(拍照留纪),拍下这个自六十年代已经竖立在长沙湾道的大型招牌。大型招牌,尤其是霓虹招牌在香港历史悠久,看看历史照片就知道,香港不同年代有各式各样的霓虹招牌,招牌内的中文书法是一种社会文化,字体和颜色的运用构成了香港独有的夜景。然而,近十年间很多大型霓虹招牌陆续被拆卸,去年便有油麻地冠南华招牌及元朗大同老饼家招牌相继被清拆。

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旅游业畅旺。霓虹招牌是构成香港夜景的主要元素,全世界旅客都想一睹“东方之珠”的迷人霓虹夜街景,可惜香港这幅迷人夜景,随着霓虹招牌的消失,变得黯然无光。从中可见政府的管治特色︰只有“管”但不会“治”,以结构安全为理由而“管死”霓虹招牌,没有构思如何制定配套政策,让霓虹招牌继续保留在夜市中。

在霓虹招牌全数消失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香港霓虹招牌的发展史。早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远东化学制造厂首次成功制造霓虹光管,令霓虹工业开始发展,扩展到中国其他沿海城市,也传入香港。当时香港大部分的霓虹招牌均在上海制造。

1942年日本侵华期间,香港实施灯火管制,防范日军夜间空袭,霓虹招牌需要关掉。二战结束后,由于日占时期遭损坏的电力设施有待修复,户外的霓虹招牌仍然停止使用以节省耗电。

1949年,香港总督葛量洪向市政局建议,为霓虹招牌设立发牌制度以增加增加库房收入,每年收费为:首20平方尺港币100元,以后每10平方尺港币100元。但由于业界反对,此建议在1950年被撤回。

1950至1953年间,韩战爆发,美国军舰经常停泊香港,带旺了湾仔骆克道的酒吧,也造就了一片霓虹街景。1952年政府再提出霓虹招牌征税方案,建议每年每个招牌征收港币100元。1954年,市政事务署署长石智益(Patrick Cardinall Mason Sedgwick)把此建议搁置。

六十年代霓虹招牌开始百花齐放,大型霓虹招牌例如“龙凤大茶楼”和“琼华大酒楼”纷纷建成。1960年,美国导演Richard Quine 导演到香港拍摄电影《苏丝黄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 ,将湾仔红灯区的霓虹夜景观带给世界观众。

1970年,弥敦道的乐声牌招牌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霓虹招牌,覆盖了弥敦道一幢大厦的整幅外墙,该招牌更打入了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能源短缺下,港府为了省电,建议霓虹招牌持有人缩短招牌亮灯时间。

八十年代经济发达,娱乐场所生意蓬勃,大量夜总会、酒楼、餐厅、麻雀馆的霓虹招牌出现,是香港霓虹灯的黄金年代。看看八十年代的港产片就知道,都捕捉了当时五光十色的霓虹夜景。

千禧年之后,霓虹招牌需求下降,香港的霓虹工业步向式微。2010年屋宇署实施“小型工程监管制度”,可根据《建筑物条例》的规定采取清拆行动。在新制度下,“吊灯式”招牌不可伸出外墙超过4.2米,离地不能少于3.5米,旧式巨型招牌必须由拥有人重新聘请工程师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方获准保留。而香港大部分招牌均于2010年前竖立,估计当时全港约有12万个霓虹招牌一夜间变成僭建物,不得不拆卸。2022年屋宇署拆除或修葺的危险招牌约1700个,估计2023年则不少于1800百个招牌需清拆 。

其实屋宇署为招牌修订的条例,没有根据和考虑招牌的特色而订定。反观劳工处在1995年颁发的《竹棚架工作安全守则》,是根据竹棚的物料和结构特色而制订,就竹棚的搭建、拆卸及使用安全提出实务的指引,让竹棚建筑技术仍可广泛地在香港地盘使用,竹棚搭建的传统工艺可承传下来。霓虹招牌工艺没有竹棚工艺幸运,是屋宇署一手策划把它推向末路。例如规定要用粗角铁把招牌固定在外墙上,替代原本传统招牌采用的纲线,其实用纲线本身已经很稳固,在强风的环境下,纲线比角铁更有弹性,更能卸去风力,更安全。不明白凭什么理据作出这决定?

另一方面,招牌的制作维修工艺需要培育接班人,职业训练局和大专设计院系需要负起这责任。内地的中央美术学院便会设立工艺科,培训新的人力资源。香港教育里没有设立,是否因为香港的顶层建筑觉得招牌工业已经是日落工业呢?

香港霓虹夜景这项旅游资源是被当年的政府官僚系统和立法会议员修订《建筑物条例》时集体谋杀。什么原因令香港建制权贵将自己一个招牌活生生拆掉?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正思考如何增进旅游资源,有否想过同一时间其他政府部门正努力“开倒车”?东京、首尔或曼谷的市中心都有新旧灯光所构成的城市魅力,相比之下,昔日香港金光灿烂花様年华的城市繁荣景象已一去不返。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