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道|若仅将民族复兴理解为强国 是对优质资源的“浪费”
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创汉武盛世的西汉皇帝刘彻,对内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对外多次出击匈奴,强化与西域各族联络,加紧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他“借受命于天”成就一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第一次复兴——是复兴而不是崛起,因为此前的中华亦曾强盛。
世界近代史上,德国没能在二战中打赢。但从国家动员的角度讲,戈培尔作为亲自到群众中发表演讲的纳粹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长,发挥了极致作用——“谎言重复一千遍,成为真理,但谎言如果重复一千遍而又不许别人戳穿,许多人就会把它当成真理”——他的骗术和宣传伎俩甚至在互联网真假讯息泛滥的今天仍然存在。他个人难以抵抗历史洪流,也会为错误行为承担代价,终以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为第三帝国毁灭而陪葬。
来稿作者:白中石
各个单位的一把手都有体会:做集体的工作,不可以想当然,很忌讳“我觉得你懂”“我认为你接受”。国家层面,为什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中央党校、中央宣传部、军地核心部委是清楚的。但需考虑,上述群体的语言体系、表达习惯,是否能让北京德胜门早点摊的师傅、深圳南山区便利店的店员,以及新疆阿克苏的少数民族快递员都产生共情?因为他们怎么想,对伟大事业、宏大目标的实现非常关键。
关于为什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隐含着“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重大议题。宣传平台上说法很多,例如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政治文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军事强盛等等,或者从历史角度,强调重构华夏文明体系。但这些解读有两个问题,一是很多老百姓可能觉得上述“宏大叙事”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有距离;二是归根结底,上述有关描述实际都只落到一件事上,那就是使国家强大——这为什么是个“问题”?我们十四亿多人追求民族复兴的理由,肯定不能与“使国家强大”的理由一样,否则我们大可把集体目标设定为强国,没必要提民族复兴。然而现在广大基层一线对民族复兴的理解就是强国,这种理解不能说错,但很“浪费”,没有把民族复兴的能量用好。
“浪费”在哪?国家强大这件事本身,可以是我们开展某些工作的目标,可以是我们做好某些工作后出现的结果,也可以是我们具备能力去做某些事的原因,但不管作为目标、结果还是原因,其所描述的都是一个静止的状态,缺少背景、引导和“动态的过程”。如果只是让老百姓把民族复兴理解为强国,就会缺失“国民教育”一环,只告诉了大众一个目标、结果或原因,缺少了“你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一最核心的工作。
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某个节点。我国宣传工作体系的目标,是明确包含教育引导的,我们强调宣传工作要有教育引导作用,引导认知然后教化行为,但从某一个阶段开始,这一块的职能作用发挥的不够好,宣传工作大多处于发生什么跟进什么的状态,一直在追事态,但总也跟不上,就是因为过于重视“宣传结果”而忽略“宣教过程”。很多官方平台的作品,字里行间都给广大受众以“说教”的感官,仿佛小学生听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告诉你了”“你给我记住”一般。
例如,近日关于烟花爆竹燃放问题的舆论走向值得关注,一些渴望疫情后回归正常“烟火气”和“年味”的民众忽略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一些自媒体片面夸大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文化传承意义,而民意是很容易被这些生活气息浓厚的“小事”煽动起来的,甚至为敌对势力借机炒作“烟花革命”、对我进行抹黑攻击递了弹药,我政府在衡量烟花爆竹“禁”“限”令的同时,也应做好民众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以小见大,把对“宣教过程”的重视程度提上来,就不用困在学习美西方宣传工作的泥潭里,可以重新发现并激发距今两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王朝,“简单”的张榜一纸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复兴,原本也应包括中华宣传工作体系与理论的复兴。
应该让老百姓如何理解民族复兴
开展精进工作前应先把握一个技术问题:让民族复兴议题在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发挥更大作用,不是简单的“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避免各口一窝蜂的“大干快上”,导致大群体中的个体在讯息轰炸中产生逆反心理。具体到工作安排,围绕民族复兴意涵的宣贯数量可以保持稳定,但传播质量必须提高。
面向大众的民族复兴意涵,或者说我们所希望引导的,广大国民对民族复兴的理解,可以用便于接受的语言,从现实、信心、行动、结果四个角度设计为如下基调:
——世界不太平,竞争很激烈;中国本就应是强大国家;人民团结起来就能过好日子。
我们解析一下这32个便于传播的字,并进行说明。但说明部分则只给看的人看。
一是关于现实:世界不太平,竞争很激烈。竞争和侵犯并不来自于“我们做了什么”,而来自于“我们能做什么”。安全、发展和自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自诩“世界霸主”的美利坚,举全国之力、拉四海盟友制裁中国华为,但连一个人也扣不住,既让我们看清了“文明世界”中亘古不变的“野蛮规律”,也证明了中国既有决心、也有能力面对挑战。我们可以通过投降躲避纷争吗?中国是一个大到无法投降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复杂到无法被“收编”的民族,中国从不挑事,但如果有人挑战,我们只有迎战。是否对敌“斩尽杀绝”,取决于敌人何时收手,让他们自己决定,我们“从不害人”。此为有关形势任务与接受、支持国家行为的教育引导。
二是关于信心:中国本就应该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强调“信心”的重要性。最大的自信不是“我努力成为什么”,而是“我本就应该是什么”。站立于五千年文明土壤之上,历经移山填海的风雨沉浮,写出山海经、听着盘古开天、后羿射日的故事,信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混沌中直面磨难、生长发育、传承一脉的民族,强大是正常的,弱乱只是序章。中国不是可以强,而是应该强、必须强。中国的GDP是否要超过美国?一定要而且肯定能超,超过只是时间问题,不超过不正常,超过也不应大惊小怪,下一步我们要关注国内人均GDP增长。美西方的傲慢与偏见创建于百年尺度的历史认知,中国人有必要让其创建千年史观,并让世界“恢复常态”。此为有关民族信心的教育引导。
三是关于行动:人民团结起来。这也是民族复兴议题发挥教育作用的发力点。如果围绕主题只能选择一个发力方向,选择团结。团结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延迟问题的爆发,可以掩盖问题,特别是在激烈斗争的阶段,意义极其重大,它是一种很粗糙但适用性、效率极高的工具。自从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最可爱的人在朝鲜半岛把敌人推回“三八线”,自从中国的原子弹、氢弹横空出世,美西方国家此后的行为已经证实,他们把战胜我们的希望,转移至我们的内部矛盾。人民的团结不只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团结。失败的苦楚不会是某一个民族承担,胜利的果实也不是某一个民族独享。超脱民族藩篱,作为中国人的集体目标,先打赢。与此同时,美西方国家的试探和挑战,绝不只是针对民族的一套方案,他们投资最多、发力最大的方向,是用“民主故事体系”和“事态工作方案”挑动社会认知,是向引领我们的集体发动攻击。团结要有核心,党中央是核心。一定要让百姓知道,“他们打不过咱们,就想‘炮打司令部’”。此为有关人民行动的教育引导。
四是关于结果:能过好日子。中国赢得挑战,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中国人能持续的吃饱、穿暖、住好。在此方面,可不纠结中国赢得中美博弈之后事态发展的逻辑关系,跳过解释说明,正大光明、义正严辞的告诉百姓,战胜挑战的好处就是生活更好。这是最便于传播、打动人心、凝聚力量的部分,是结论部分,也是我们各方面工作的试金石,它涵盖了所有行动的动机。此为有关发动人民的教育引导。
凡事皆有利弊,任何工作在理论中都有无数结果,但付诸实践的结果只有一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来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无比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对民族的忠诚与热爱。开弓没有回头箭,全民族十四亿华夏儿女的“使命之战”,历史都写不清楚如果输了会怎么样、该怎么办,只能打赢。特别是人民军队,当民族面临危机,敢不敢打,能不能赢,没有机会解释,只有结果证明。我们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光明面、趋势面、正义面。民族复兴为人民,胜利来自人民,属于人民。
作者白中石是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理学硕士,内地机械工程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