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哲研究所|香港青年访谈录——如何为国际创科作奉献?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作者:李冠儒

创科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的支持,亦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然而,国际创科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常言道,开创时代的从来不是守成者,而是敢破敢立的年轻力量。可香港青年到底要如何亲手推动国际创科的进程呢?笔者长期关心香港青年在国际交往层面的发展,除了担任联校国际关系及外交学会等青年组织的学术顾问,以及作为智库代表组织青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活动外,亦关注愿意为创科事业奉献的青年群体,争取让他们分享自己心路历程的平台,特意邀请常参与国际创科会议的香港生物科技协会创新科技青年大使、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毕业生梁宝匀,讨论香港青年如何为国际创科奉献。

梁宝匀8岁时到北极圈旅游时曾在小镇遇险,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及无助,她深刻体会到人类在极端环境中的脆弱,因此从小就敬畏自然,并对科学产生兴趣。后来,她曾实地考察摩洛哥Noor光热电站和内蒙古光伏基地,亲眼见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但也深刻意识到光伏产业的技术革新背后隐藏的危机——报废组件堆积、局部升温效应、地质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这些挑战,也正是中国“十五五”规划必须直面和解决的关键议题。

在民心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她深刻认识到香港在科技创新与国际交流中的独特定位。梁宝匀说:“我们不仅学习课本知识,还有机会接触先进的医疗器械、实验室的光谱仪与离心机,我自己也因此对生物科技产生浓厚兴趣,萌生了投身创科领域的念头。”除了在校内探索科学,她也积极拓展国际视野,特别重视自己作为港人的国际交往优势。她曾亲身参与“2024中非合作气候峰会圆桌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深信港人也可在“二轨外交”的层面发光发热。

目前,她在参与香港国际生物科技论坛暨展览(BIOHK2025)的前期筹备工作。从校园到国际舞台,梁宝匀一步步实践着通过国际交往与科创助力香港发展的理想:“毕竟自己是涉世未深的青年,很多时候只是负责协助议程制定、嘉宾联络、场地协调等工作...可这些经历让我明白,香港青年并非只能做旁观者,我们同样可以成为推动者。”

在梁宝匀看来,香港的国际交往与创科优势实为一体两面。正因香港具备国际交往的优势,才可以较易汇聚全球顶尖学者与行业领袖,在“BIOHK2025”等场合共同探讨前沿科技发展。她特别指出,最新的QS排名依然显示,香港这块弹丸之地上竟有5所大学跻身世界百强,有条件涉猎医学、人工智能、老龄化及银发经济、智慧医疗等。“这形成了良性循环,相当于通过国际交往让外界更清楚香港的教育优势。加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自然更容易吸引生物科技投资方的青睐。”她语带自豪地强调:“实在很难想像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可同时邀请到诺奖得主博伊特勒、中科院院士高福、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等顶尖科学家。更重要的是,青年学者可以近距离与他们深度交流。”

在谈及自身经历时,她分享了一个细节:“我正在处理的工作涉及不同国家,不免要在短时间内同时联系多位国际嘉宾。鉴于有时差,邮件往来效率极低,这就要求我们言简意赅,而且还要分工合作——让不同时区的同事轮班跟进。”她感激专家们的包容:“专家默认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会用上不少专业名词。同时,他们很照顾我们这些后辈,总是不吝赐教。”

她补充道:“幸好我自己在民心学校学习期间不仅限于学习生物科技,还有幸接触编程、机器人等STEM课程,早前也有参与国际会议,才能有效地从专家身上汲取养分,也更能通过可持续发展等国际议程,迅速拉近与外国代表的距离。”可见,长期接受跨国、跨学科教育及与国际接轨的优势,正是香港青年的独特竞争力,也是将来助力香港成为国际创新枢纽并回馈祖国的根本,只是要记住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说到香港与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合作,不少港人常表示“不知道、不了解、不熟悉”。理论上,香港的科研机构与深圳、广州的产业链结合,自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虽说梁宝匀对大湾区合作也谈不上深入了解,但她很清楚在面临逆全球化挑战的当下,由衷支持国际合作的香港青年不应局限于本地。介乎本土与国际之间的大湾区,正是他们绝佳的舞台,为他们带来重大的机遇,“可以先行将香港的国际化优势与内地的产业资源结合,然后再走出国际。”

虽然不确定自己能否成功,但梁宝匀表明“这就跟投身科创领域一样,即便有基础也不一定成功”。但她坚信唯有勇于尝试,才能将“不了解、不熟悉”转化为认知突破,“实事求是的探索态度,才是实现与湾区城市乃至全球合作共赢的关键。”

无论是北极圈遇险,筹备国际展览时的困难,还是推进香港与大湾区合作时“见步行步”的经历,对梁宝匀而言都弥足珍贵。她希望其他香港青年也对自己的国际视野、跨学科能力、灵活思维保持自信。“如果缺乏自信的话,不妨先从一些国际会议、实习、比赛、创业开始。我自己正是在国际交往的过程中,才逐渐理解香港‘国际化+背靠大湾区资源’的独特优势。”

最后,梁宝匀目光坚定地说道:“此后便立志以自己的绵力,尽己所能,亲身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进程。”

梁宝匀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女性青年科学家。在她看来,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本应不论性别或背景,只要怀揣热忱与能力,就有机会在创科领域发光发热,香港需要更多青年作榜样。事实上,笔者所接触的青年创科代表的经历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笔者也相信,唯有这些真实的、摸著石头过河的故事,才能真正鼓励年轻人勇敢投身科研、创业和技术开发,让香港的创科生态更加多元,最终成长为香港乃至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

作者李冠儒,是思哲研究所青年事务教育总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