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勤|破局共生 以客为本 共创优质出行体验
政府计划今年内向立法会提交规管网约车平台框架。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日前在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政府正争取7月内将规管方案交到立法会作介绍,并计划7月中下旬向立法会提交附属法例建议,落实的士安装行车纪录仪、提供电子支付方式等。可以见到,政府正以多管齐下、以民为本的理念,提升点对点公共交通服务,力求尽早为市民及旅客的出行带来更好的体验。事实上,有许多大型城市在实践中证明,无论是的士或网约车,只要在相应的法例规管下,两者可以共存,并且形成互相促进,良性竞争的关系。
载客下滑与投诉攀升
近年来,的士平均每日载客量呈下降态势。立法会秘书处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的士平均每日载客量可达96.6万人次左右,占整体公共交通载客量约7.7%。这一数据在2024年已经下跌至68.2万人次,占整体公交比例亦跌至5.8%。而在此10年间,全港的士的数量却整体未有大的变化,维持在1.81万辆左右。
来自的士业界的部分意见认为,载客量下跌主要是由于政府未就“白牌车”进行严格规管,导致客流流失。但另一方面,在有关车辆服务价格与的士相若的条件下,依然有市民及旅客选择网约车出行,必然有其原因。同样一份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针对的士的投诉总数达11,452宗,较前一年大幅上升51%。其中,拒载、驾驶行为不当、不使用最直接可行路线,是的士乘客投诉个案类型的头三位。
安全便捷是乘客核心诉求
对于乘客而言,从付款方式,到避免与司机因目的地或行车线路而产生的潜在争拗,网约平台均能为乘客提供更加确切的服务体验。但“白牌车”不合法的现状,也增加乘客乘搭网约车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未有规管的“白牌车”运营成本较的士为低,亦造成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损害的士从业者的利益。因此,无论从保障乘客利益、优化服务水平,还是从行业良性、公平发展作为政策考量的出发点,对网约车进行立法规管都应尽快订立,避免“白牌车”现象对点对点公共交通服务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
而即使引入网约车,“招手即停”仍是的士的核心竞争力。香港市区范围集中密集,多数选择点对点交通方式出行的乘客,时间效率是最核心的诉求。在理想的情况下,的士是能够为其提供最有效率出行的交通工具。但正因的士服务屡遭诟病,在路面“招手即停”的乘客,遇到的却是因目的地拒载、绕路反而浪费时间等不良体验,导致乘客对的士的服务信心下滑。
因此,政府透过搭建网约车规管框架,绝非希望在点对点交通服务中引入恶性竞争,最终逼迫某一方持份者出局。事实上,规管框架的搭建不仅令市民受惠,也可令促使更多的士司机加入网约平台,吸收网约平台的优势;同时,的士亦可透过提升服务等方式方法,继续在这一公共交通领域保持其核心竞争力。
监管标准应一视同仁
而参考全球多地的实践经验,要规管网约车服务,政府需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政府不仅需要对网约平台提出严格的规管要求,在车辆、司机资质审查,购买第三方保险等方面,亦应与的士的运营条件看齐,设立同样的监管标准。这不仅是对乘客的有效保障,亦是建立公平、良性竞争机制的基础所在。
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实施时,亦应充分考量的士司机的权益,以及香港路面交通的承载能力,对网约车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避免造成点对点服务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同时,政府亦可联合网约平台,为愿意平台化的的士司机提供诱因,优先欢迎他们升级服务,以达致提升民众出行便捷的目的。
政府还可以考虑的,是利用网约车发牌制度,对点对点公共交通服务进行有效补充。例如有结伴来港的旅客或出行市民,对7人车等车型有着一定需求。考虑到市面上的士多数为5人车型,政府可以透过对网约车申请车型的政策调控,从而达到优化点对点公交,提供差异化服务的目的。同时,政府亦可考虑网约车牌照名额仅对新能源车型开放等方式,减少运营车辆增多对路面空气的影响,更好符合香港减碳、减排进程。
今次政府尽早提出对网约车进行规管,是“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具体实践。规管为行业引入良性竞争并非意在淘汰,而是务求让每一位香港市民和来港访客,都能享受到更安心、更舒适、更多元的点对点出行服务。多年来,穿梭于香港大街小巷的“红顶”、“绿顶”、“蓝顶”的士,是这座国际都会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城市名片。笔者也希望今次规管可以成为的士业界升级服务的契机,继续成为香港引以为傲的服务招牌。
作者陈克勤,是民建联主席、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新界东北)。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