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汉标|从“有秩序调整”到稳健复苏 楼市需新动力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早前在电台访谈中指出,香港住宅楼价自2021年高位至今年4月,下调28%是“有秩序调整”,未见系统性或恐慌情况。然而,住宅楼市连续三年辗转下调近三成,此“有秩序调整”,难免对楼市前景和市场信心带来冲击,亦衍生连锁性的财富影响,实不容忽视。
过去香港楼市的升幅为部分市民累积财富,改善生活质素,不少市民的物业资产升值,继而将累积财富投资股市、增购第二套物业或创业营商,这财富效应带动了整体经济向前。然而三年间楼市回调近三成,市民荷包缩水,消费和投资自然减少。至于供楼一族,更可能面对被银行追收按揭贷款(Call Loan),出现负资产的风险,进一步对楼市前景和信心带来影响。
根据金管局数字,今年首季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宗数已升至4万多宗,相关按揭总额达到2,000多亿元,是21年以来新高。即使市民一直对住屋有刚性需求,但在楼市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置业入市亦难免会格外谨慎。这情况亦不单出现在住宅物业市场,商业楼宇和商铺的空置率高企,租金与资产价值下滑,亦连带影响不少商家企业的财务状况,银行融资贷款亦会更趋谨慎,从而对经济产生连锁效应的影响。
幸而,香港经济有逐渐回暖迹象,恒指上半年升至24,000点以上,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表现更跑赢全球,集资额逾一千亿元。笔者乐见此景,相信股市的良好表现,将逐步惠及整体经济,进而带动楼市与各行各业恢复动力。
在经济逐渐复苏的过程中,物业市场要真正重回有秩序发展,市场极需要一些正面讯息、政策措施,令市场信心回归。笔者曾经建议,政府应考虑放宽“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对住宅物业投资的限制,将现行需购买最少5,000万元住宅物业的门槛降低至2,000万元,甚或取消这项要求,并容许计划中投资房地产的上限提高至1,500万元,让有意来港生活的投资者,能更灵活调配资金,在港落地生根、安居乐业,亦带动住宅市场交投。
另一方面,财爷在访问中亦谈及人才来港亦有利住宅物业需求。翻查政府自2022年底推出一系列招揽人才计划,至今年初已经有约20万名专才移居香港,当中有不少携同家眷来港落户。这批专才大多数来自内地,由于外汇管制,即使他们移居香港,亦无法将内地的积蓄带来香港安居置业。笔者曾经倡议特区政府可以考虑跟中央商讨,透过一个闭环管理机制,在确保不会对外汇管制造成影响的前题下,容许来港专才将他们内地的资金带来香港置业。这样不单解决专才和他们家人来港生活的住宿需要,同时为整体物业市场带来新动能。
楼市能够平稳发展,关系到市民财富、投资者对市场前景信心,以至银行体制的稳建性,更有助实现藏富于民,让市民安居乐业。政府应延续促进者思维,以灵活的政策措施,引领楼市健康有序发展,达至整体经济稳步前进的良性循环。
作者龙汉标,是立法会地产及建造界议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