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华为迈向国际舞台的标志性元素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陈文坪

企业家看科技产品有见的、也务实、更重要一点是敢于面对与承认事实;从不吹嘘、不浮夸、不高调。这就是中国科企巨擘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眼光与胆识。

日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中国官媒专访时直言,华为单晶片(芯片)仍落后美国一代,但能通过其他方法弥补不足,没必要担心。他也强调“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是《人民日报》专访他时的第一个问题,而任正非答的干脆利落。

这是非常务实的。勇于直面差距,毫不含糊说出自身的“不足”。但这并没有让任正非苦恼,而是一种动力。他说的“没必要担心”、“干就完了”,充分说明只要认认真真去做研究,专心致志去搞科研,虽拖慢速度,但这些都可以解决的。这就是任正非的胆识。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禁止晶片输出,只会让华为等科企放缓步伐,但阻挡不了中国科企的前进。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你不卖产品给对手,并不能阻止对方获得,对手可以自行研发或生产,虽然开始时次品率高,但经过一段时期后,从错误中找方法,还是可以从中找到解决方案的,甚至更优化。更何况华为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更不是从零开始。

2023年2月24日,任正非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座谈会上的发言说,华为在过去三年内完成了逾1万3000个被美国禁运器件的替代开发,并重新设计了产品的4000块电路板,他强调自己现在仍“不反美”。这就是华为自行研发,并从中进行优化的结果。

任正非说,“我们想成为最先进,就必须向一切先进的人学习。美国在科教上的软实力,还是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达不到的”。

这种不回避自身短处,还鼓励大家向先进的人学习,这在意识形态挂帅的网络社媒,是不“爱国”的表现。但任正非敢提出,就是要纠正一些人的盲目、纠正一些人的偏差。也说明任总的慧眼。

2021年,华为还受到西方的制裁。但任正非并没有排外,而是积极吸引西方人才加入。短短两个月里,就有两位“高鼻子”人才被聘请赴中国工作。一位是曾获菲爾茲奖的法國数学家,另一位是前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高階主管兼節目主持人艾倫(Gavin Allen)也加入华为,担任執行主編。

国际化企业,网罗世界各地人才加入,是强化国际化的必备条件。吸引国际化人才加入,带来不同理念、观点、文化,以此融入企业中,让企业壮大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任正非有眼光、有胸怀、有魄力,不为无为的争吵而分心。

还有,任正非在某机场过安检时,安检员正在帮忙把他包中的电子产品拿出作安检,竟是苹果产品。换言之,任正非个人使用的平板产品正是竞争对手的苹果iPad,而非华为自家产品。

这也印证他早前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表示用苹果不代表不爱华为,即便他孩子也在用苹果;强调“华为产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欢就用,不喜欢就不用,不要和政治挂钩。不能说用华为产品就爱国,不用就是不爱国。”

爱国,不关乎自己用什么产品。任正非的眼光已经是世界级的企业家。不像一些科企总裁口说爱国,其实是向“前”看,损形象。还有,中国某位前总编,在一些事件发生后没有正确报道并引导人民对事件的看法,而是一味以“爱国、爱华为”为宣导。殊不知,爱国并不能让企业更强大。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受到商家、消费者的青睐,这才是宗旨。媒体引导大众往正确方向看问题,非只关热爱自己家产品。

美国围堵华为,但任正非表明,反对抵制苹果公司。他说,不能因美国政府本身的行为而“嫁祸”企业。这为大陆网民上了一课。因为从来没有人敢愿意站出来说话。过去的抵制日货、韩货等行动,媒体还鼓吹这是爱国的行为。值得检讨,也需要理智的声音。

任正非在华为处于困境之时,坚持不能用反制企业产品的行为来说自己是受害者的做法获得不少掌声。这是多么值得一些动辄喊打喊杀的媒体、媒体人、甚至一些网军等深思的。任正非说:“苹果是我的老师,它在前面前进。我作为一个学生,为什么去反对老师?绝不会的。” 这就是任总的国际观与愿景。

任正非的魄力与胆识,是华为迈向国际舞台的标志性元素。

作者陈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