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长三角产业集群对香港新型工业化的启示
来稿作者:郭凯杰
笔者日前到江苏省交流考察,发现其产业布局有很多值得香港参考的地方。江苏是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制造业更位居全国首位;其增速以总量计已经超过广东省,回应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要求。其中,苏州是政府规划、外资参与经济模式的表表者,生产总值达到2.4万亿元人民币、总量已接近香港。反观香港,在新型工业化方面,仍须持续努力。
香港新型工业化待突破
无可否认,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已推动多项措施(如“新型工业化资助计划”等)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并首次发布“制造及新型工业产业”经济活动涵盖范围及表现(2023年占GDP 2.6%),但这个数字反映香港经济依然侧重服务业,新型工业仍未取得重大突破。
香港工业用地不足不是新鲜事,此前新闻曾报道屯门德保雪粒厂房、捷兴汽车等因收地面临搬迁;收地本身不是问题,症结在于香港难以觅得合适重置地点,亦缺乏支援让企业趁机进行生产线升级。相对而言,我们的邻居深圳去年就发布了《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024—2035年)》,表明到2035年,全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不低于20%,并全面建成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和20个科技创新集聚区,总规模约525平方公里。
应赋予北都办更大权限
说起本港产业集群的构建,“北部都会区”当然是重中之重。香港的北都与苏州工业园有很多需要借镜的地方。苏州工业园是中外合作以及政府规划的表表者,园区由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无论是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的职能均一手包办——深圳的前海管理局也是另一个实例;相对而言,香港的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主要为倡导及统筹角色,在地的实权依然交由各部门负责,未能起到为企业提供量身订造政策、灵活批地、招商引资的角色。可考虑赋予北都办更大权限及灵活度,让其在执行新型工业化策略、提供政策支援方面起到更大作用。
纵观长三角,无论是硬件软件的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乃至算力支援(如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都很完备,全方位支持企业升级转型。香港产业元素虽不齐全,但特区政府正积极弥补缺口:例如数码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就在去年正式成立,算力总容量正逐步提升至3,000匹,为企业提供算力支持。
产学真融合加速科研转化
话虽如此,香港本身受地方所限,不可能容纳整个产业链;硬件生产需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资源。相对长三角,香港有不少独有优势,包括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制度、国际认可的科研能力及高等教育等;必须进一步提升样本、数据、人才跨境流动,方能在发挥香港优势之余最大程度地补足产业集群的不足。
目前香港的产教融合依然不足。例如大学研究拨款以支持基础科研为主,纵然多了针对应用研究的拨款、也有了需企业参与的配对补助金计划,但其规模、效果依然不足,其成果似乎未能达到直接于商业应用的初衷。香港可借鉴内地产教融合的模式,如企业将生产线痛点转化为大学研究项目,深化两者合作并辅以政府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深度参与课程建构,培养新型产业人才。
产业升级是一场系统工程——上述论述彰显顶层设计的关键性。香港当前正处转型关口:政府需突破协调角色的局限,强化政策与土地支援,并深化产教融合。香港无需复制他人模式,而是应该取长补短,发挥金融、人才及科研方面的优势,释放自身潜能之余联动大湾区的产业资源,方能让新型工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副研究总监、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专栏作家。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