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泰柬边境冲突影响东盟整合
来稿作者:陈文坪
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纠纷素来有之,国与国之间的“最佳”解决方式是通过和平谈判而最终达成协议。然而,如果经过长时间和谈还是无法取得结果,或许可采取第二方式,即通过国际法庭给予裁决,这也是退而求其次的和平解决方案。
2025年5月28日,泰国乌汶府与柬埔寨柏威夏省接壤处的冲博地区(Chong Bok)主权争议区域,突然爆发了激烈的枪声。根据柬埔寨军方的声明,柬方士兵在进行例行巡逻时,遭到泰国军队的突然开火,造成一名士兵死亡。
消息一出,引发国际关注。特别是东盟地区的国家,对于这一军事冲突都纷纷呼吁两国冷静、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扩大。不过,双方态度强硬,甚至不断向边境派兵。6月7日,泰国甚至单方面关闭边境,禁止两国人民进出关口。
东盟(也称亚细安ASEAN)这个区域组织,成员国之间纷争不断。既有边界之争,也有领海之争,还有政治、政体之争。表面上这个组织和和气气,实际上却是暗流汹涌,有时甚至“刀光剑影”。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吵吵闹闹、意气用事也是有的;谁也让不了谁,谁也说服不了谁。
例如缅甸国内军事冲突不断,多年过去,民主进程遥遥无期。东盟组织虽不断施压、调解,但进展缓慢。如今有泰国、柬埔寨边境擦枪走火造成士兵死伤,加剧了这一地区的不稳定性。
泰、柬边境纠纷由来已久。 早前有柏威夏寺(Prasat Preah Vihear),它是一座位于柬埔寨和泰国边境的古代高棉印度教寺庙,两国对此庙的归属有争议。2008年,柬埔寨申遗成功,该寺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11月,联合国国际法院就1962年的裁决做出厘清,宣判柏威夏寺周围土地的主权归属柬埔寨。
这一判决,令泰国大表不满,局势也一度紧张。古寺庙主权最终虽有所归属,却也让泰国对领土纠纷的解决交由国际法院有所疑虑。
近年来,泰、柬两国政府都由新生代掌政,同时也面对国内政治、经济、社会、人民收入等问题。而经济萎靡不振给两国领导人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加之国内政治因素,在面对边境擦枪走火后,双方态度强硬,坚持互不退让。有报道称,泰国计划切断柬埔寨边境地区的电力和互联网服务。这让外界担忧局势升级,也对东盟组织成员国的团结与合作也会产生影响。
不过,泰柬军队在有主权纠纷的边境地区对峙一个多星期后,6月8日媒体报道,双方军队同意撤回至2024年以前达成协议的既定驻扎位置,让紧张的局势得到缓和。
回顾过去,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尼也存在岛屿划界纠纷,主要争议在于西巴丹岛(Sipaldan)和利吉坦岛(Ligitan)的归属,因多年谈判无法解决,两国同意交由国际法院裁决。最终判决归属马来西亚。
另一起纠纷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白礁岛屿(新加坡称Pedra Branca;马来西亚称Pulau Batu Puteh)及附近的中岩礁和南礁主权争端。它位于新加坡海峡东面入口的南中国海水域,面积仅0.008平方公里。
在多年谈判无疾而终后,两国同意交由国际法院裁决。判决结果白礁岛主权归新加坡,中岩礁(Middle Rocks)归马来西亚,而南礁(South Ledge)主权则归拥有它所处海域主权的一方(未定)。
以上例子,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种多赢。首先,化解了两国长期的争端;其次,让两国的关系得到发展,不再停滞不前。还有,两国以理性方式解决争端,获得国际社会肯定与赞许。
泰柬的边境纠纷,目前双方军队虽后撤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这只是暂时的缓和迹象,双方必须寻求长远的解决方式。否则,一有误判、误解,没有人可确保不会再次发生擦枪走火、甚至流血伤亡事件。
泰柬边境领土纷争,双方应凭着“东盟协商精神”去寻求解决,化解争端。新马岛礁纠纷“解决模式”,或许值得两国政府的参照。这一模式,也符合“东盟宪章”。
在面对当前国际关税战及地缘政治不确定之时,东盟组织必须加倍努力整合,各成员国不能分化,必须精诚团结,抛开成见,化解分歧。在建设经济、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对外开放,健全法律制度,全面提高各种透明度。只有这样,东盟组织才能在国际舞台发挥影响力,其声音才会得到重视。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