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虎毒不》照见母职困境与社会救赎
来稿作者:冯广荣
在香港电影《虎毒不》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将产后抑郁具象化为一个个日常却沉重的瞬间:新手妈妈淑贞坚持喂哺母乳却举步维艰,夜深人静独自站在浴室镜前,凝视著自己布满妊娠纹的腹部和变形的乳头; 那些只有吸奶器机械的声响和她空洞的眼神; 乳腺炎发烧仍要照顾哭闹婴儿,丈夫侧翻身继续酣睡; 一次次的向人求救却不得要领等,这些都画面成为全片最令人窒息的片段。然而,这些被主流社会视为过于阴暗的描写,却是许多产后妇女最常出现的真实经历。
根据2024卫生署的母乳喂哺调查(每两年一次),全港产科医院收集得来的数据 ,共有32496名婴儿于2022年出生。 他们出院时以任何形式喂哺母乳及以全母乳喂哺 的比率,分别为84.7%和15.4%,可见比例并不少。然而,调查也指出母亲未能在产后首六个月持续喂哺母乳的头三位原因︰我没有足够母乳、宝宝经常哭闹(58.3%),工作间的支持不足(12.3%),家庭成员的支持不足(5.7%)。
喂哺母乳的双重困境:生理痛苦与社会支持
“母乳喂哺,健康人生第一步”相信每位生妈妈都听过,近年提供喂哺设备的公共育婴室、母乳喂哺友善工作间亦增加不少。然而,当妈妈的儿身体状况无法喂哺母乳,或会感到自责和内疚,紧张情绪影响帮助上奶的荷尔蒙分泌,自觉无法尽母亲的责任,形成恶性循环,变得焦急,加上照顾初生婴儿的压力(如减少休息时间),很易耗尽自己,因而陷入负面思考的漩涡,这些沉默的煎熬,或形成产后抑郁症。我们习惯于歌颂母爱的光辉,也应正视其背后的鲜血与泪水。
《虎毒不》刻意将主角淑贞设定为职业女性,这个选择深具社会意义。职业女性在面对母乳困境时,往往陷入更强烈的认知失调。她们拥有足够的知识理解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却发现现实环境处处设限——工作场所没有哺乳空间、出差时无法定时泵奶、同事对取假期的眼光等。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正是许多现代母亲心理危机的根源。
2024年平等机会委员会进行一项“在香港‘公众可进出处所’喂哺母乳的研究”中,1000名母乳喂哺妇女进行的面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在公众地方直接喂哺母乳或集乳的面谈问卷被访者表示其原因包括“在其他地方喂哺母乳或集乳较方便”(65.2%),“这让她/其他人感到尴尬”(51.5%)及“在公众地方直接喂哺母乳或集乳被视为不雅的暴露行为”(48.5%),可见妈妈的观念仍受著社会文化影响。
国际捐赠母乳日的深层呼吁:
香港母乳库一点一滴守护宝宝
今天(5月19日)是国际捐赠母乳日,正好反思香港的情况。香港母乳库自一月初起正式投入服务,截至5月16日,已有230多位登记母乳捐赠者,并已收集超过800公升母乳,供应予极早产及患有危疾的初生婴儿,让他们获得最佳营养。目前,已有约90名有临床需要的婴儿受惠,成绩令人鼓舞。
香港母乳库正好为有需要的初生婴儿提供安全和有营养的母乳,期望每年收集约1000公升母乳,让450至600名早产及患有危疾的初生婴儿受惠。母乳库的成立除了是团队、医护人员和母婴健康院同事努力的成果,更重要是妈妈的无私参与,将心比心。这些都是《儿童权利公约》第24条的温暖实践——每个儿童都有权享有最高标准的健康。对于早产儿和病童来说,母乳不仅是营养源,更是救命药。
从银幕到现实:每个人都可以是改变的起点
要让更多母亲免于《虎毒不》中的绝望处境,除了《母乳喂哺政策》,“母乳喂哺,健康人生第一步”,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母乳喂哺调查中,约三分之二的被访者67.3%)表示在母乳喂哺旅程中,丈夫提供了最大的支持。焦点小组讨论的母乳喂哺妇女也反映,她们感受到来自主管和同事的压力和对她们的需要缺乏理解。改变始于日常,一个友善的微笑或一句“需要帮忙吗?”,都可能成为困境中母亲的救命稻草。当我们愿意正视问题、分担责任时,那些在电影中令人窒息的母职困境,才能现实中获得温柔的解方。
作者冯广荣是香港中文大学社工系讲师、美国死亡教育及辅导学会认可死亡学院士。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