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落实区区盛事多元化 打造全城旅游新格局
来稿作者:简永哲
今年五一黄金周,大批旅客到西贡行山、搭小轮渡维港,又到坚尼地城石墙树等特色景点打卡,再次显示旅游模式已经大幅转变,本港旅游业大改革势在必行。旅发局4月起由林建岳重新出任主席,正好是一个契机,去用新思维及破格手法,以多元化及著重体验为本,落实无处不旅游,务求做到区区有盛事、有特色体验,分流旅客到非传统旺区,重新打造全城旅游新格局。
这数年来整体旅客量持续回升,虽然仍是以内地客为主,但亚洲其他地区及海外旅客的数量,也不断攀升,今年首三个月日韩、印尼及澳大利亚旅客也同比升逾3成,证明香港对世界各地旅客的吸引力犹在。当中非内地客旅游模式暂未见太大改变,山顶、庙街等传统景点仍有这些旅客足迹,但很多内地客已从以往到广东道狂扫名牌货,变成专找具香港本土特色的景点打卡,到郊区探索自然生态,年青一辈尤甚。
由于内地客是本港重要旅客来源,故政府必须重新为旅游业定位,迎合这个新模式,而上月重掌旅发局的主席林建岳,正好是落实这个重任的最佳人选。笔者认为,旅发局首要任务是全力推动“区区有盛事”。因为长久以来,旅客多集中于油尖旺、中环、湾仔等地,导致人流高度集中,为免出现超负荷情况,本港需要更均衡地把旅客分流,让沙田、屯门、观塘、将军澳等地区也能成为旅客的热点。就像旅客以往到越南多数集中去胡志明市,但近年在当地政府大力推动下,岘港等城市也成为热门旅游旺区。
旅发局可以与不同区议会及地区团体合作,推广每一区的特别之处。但有别于早前只是交功课式建立地标铜像、摆放一两块牌供游客拍照就算,要推广就必须将当区文化历史或一些特别元素好好消化,再重新包装,为地标注入更多本地内涵,甚至让社区居民集体参与营造,让观光旅客与社区有更深层的连结。同时,当局可定期在每一区举办符合该区特色的盛事,并加入一些具创意的新点子,从而丰富旅客的体验甚至增加他们消费的机会。
举个例子,沙田马场绝对是本港一个具特色的地方,拥有近50年历史,也是深受内地欢迎的周星驰名作《赌圣》拍摄场景之一。当局可将相关的历史、电影元素,透过科技在邻近港铁站的沙田公园呈现出来,并定期举办亲亲马匹活动,提升整个旅游体验。政府也可在城门河定期举办具特色的扒龙舟活动,邀请艺人或具知名度的网红参与,以增加吸引力,同时在河道办烟花汇演或无人机表演,加入跑马、扒龙舟等符合当区特色的图像在其中,增加趣味。
为提升旅客留低过夜的意欲,主办单位或可考虑在烟花或无人机表演中植入一些数字“密码”,旅客可凭“密码”在旅发局网站或App换领翌日才可以使用的限量消费券,或参加抽奖,得奖者可到区内商场餐厅或酒店享用自助餐或住宿一晚等。需知道很多内地客已不是首次来港,笔者相信,要吸引他们再来,政府必须要制造一些诱因,提供“著数”,为旅客带来些新惊喜。
更重要的是,要有多元化模式供他们选择,不想过夜的旅客甚至“特种兵”,就提供一日游模式,只想在特定场景打卡的旅客,就设定不同季节的不同地点的拍照推介,务求做到百货应百客,只要做到每区也有特别体验,他们就会再来港,像集邮般去完一区又一区。
或者有人问,那么是否以往的广东道名店街应彻底消失?这当然不是,只要能够开拓新客源,以往的传统旅游模式,仍会有市场。政府近年积极推动更多东盟国家旅客来港,是其中一个方法,但最有效吸新客的一定是扩大内地自由行签证计划。
上年内地增加了陕西省西安市及山东省青岛市为自由行城市,令总数至51个,笔者认为,当局应再向中央争取更多城市纳入计划,包括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因这些城市的旅客消费能力较高,香港于他们而言亦较有新鲜感,“购物天堂”的旅游模式对他们仍有一定吸引力。假若成事,新旧旅客同步吸纳,本港旅游业就有望重返昔日水平,相关的零售、酒店、交通、餐饮等多个行业也能受惠,对本港整体经济复苏大有帮助。
总括而言,香港必须保持城市独特性,与其他内地城市有所分别,并将现代与传统融合,做到大都市繁华与自然生态并存,让旅游模式更多元化,才可打造真正适合各类旅客的精彩体验。
作者笔名简永哲,现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顾问。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