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香港应该怎样做?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张博涵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自1978年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方针以来,中国逐步打破计划经济的桎梏,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香港以其独特的地位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香港在改革开放初期扮演了无可替代的桥梁角色。

改革开放初期香港的桥梁作用

首先,香港是改革开放初期外资进入内地的“第一站”。上世纪80年代,内地基础设施薄弱,制度尚未完善,而香港凭借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国际化网络,成为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跳板。港商通过“三来一补”模式(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将制造业生产线迁移至珠三角,带动了深圳、东莞等地的工业化浪潮。这一时期,香港不仅输出了资本,更传递了市场经济的运作经验,为内地培育了首批熟悉国际规则的企业家和管理人才。

其次,香港是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试验田”。在资本管制尚未放开的年代,香港的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内地企业筹集外汇资金的重要渠道。例如,1984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通过香港发行首笔境外债券,开启了中国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先河。

此外,香港的银行体系为内地引进了现代金融工具和风险管理机制,推动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初步探索。更重要的是,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独特性,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制度缓冲区。1997年回归前,香港既是西方观察中国的窗口,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决心的平台。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和《基本法》的制定,不仅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更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坚持开放的信号,为吸引外资创造了政治信心。

回归后香港角色的转变与深化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的实践为其发展注入新动能,但也面临全球化竞争加剧和内地城市崛起的双重挑战。这一阶段,香港的角色从“单向输血”转向“双向互动”,成为国家战略与国际规则对接的枢纽。

在经济层面,香港巩固了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取消香港产品关税,并开放服务业准入,推动两地要素流动。此后,沪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机制相继推出,使香港成为内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防火墙”和“缓冲器”。截至2024年,香港股市总市值中内地企业占比超过70%,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突破1.2万亿元,全球占比近60%。这些数据表明,香港已从单纯的“资金中转站”升级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支点。

在社会治理层面,香港经历了从“磨合期”到“融合期”的转变。2019年的修例风波暴露出深层次矛盾,而《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和“爱国者治港”原则的落实,则为社会稳定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深港合作进入新阶段。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平台的建立,推动两地在规则衔接、产业协同和民生融合上取得突破。例如,前海通过借鉴香港商事制度,实现企业注册“一日办结”,并探索跨境金融监管“沙盒机制”。

然而,香港也面临结构性困境:产业过度依赖金融地产、青年向上流动空间收窄、全球竞争力相对下滑。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两制”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国家所需”的创新动力。

新时期香港的挑战与战略转型

在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的当下,香港需依托“一国两制”的独特制度优势,以制度创新、区域协同与国际规则对接为核心路径,为国家深化改革提供战略支撑。首先,香港应深化与内地的规则衔接,例如通过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推动跨境金融监管协同机制,并借鉴香港商事制度优化内地营商环境,此举既能促进两地市场互通,亦为国家制度型开放提供压力测试场域。

其次,面对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冲击,香港需维持自由港地位与零关税政策,吸引受高关税影响的国际商品经港转销,同时加速与大湾区形成“前店后厂”供应链新格局,例如推动“香港接单+内地生产+东盟中转”模式,利用RCEP原产地规则规避关税壁垒。此外,香港需强化国际网络服务能力,透过普通法体系和国际仲裁经验建立“一带一路”争端解决中心,降低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并推动ESG标准与内地绿色金融体系接轨,突破欧美碳关税限制。

在区域协同层面,香港应积极参与深港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建设,例如以口岸经济带为起点推进跨境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并协同规划北部都会区与深圳接壤区域的产业布局,避免产业碎片化与同质竞争。同时,香港需巩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吸引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通过CEPA框架延伸服务贸易开放经验至大湾区,促进专业服务机构参与内地产业升级。面对全球供应链重构压力,香港可协助企业将低端产能转移至东南亚,保留研发与金融等高附加值环节,并透过法律与政策协调保障跨境合作项目的稳定性。

现在,香港正从传统的“桥梁”转型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支点”。这种转变既需要香港自身突破产业“内卷化”,破解产业结构“内卷化”困境,亦需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中找到“国家所需”与“香港所长”的交汇点,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兼具国际视野与制度创新的范本。

作者张博涵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