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重塑凯恩斯的“动物精神”
来稿作者:韦昊岷
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年)提到的“动物精神”概念对现代哲学、社会学以及投资学均有著深远影响。
所谓“动物精神”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依赖信心、乐观、冲动等非理性因素做出经济决策的倾向。这些因素驱动人们去消费、投资、创业,推动经济活动。
这一概念在我国今天的经济政策制定中仍然具有高度现实意义。正如史蒂芬·罗奇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所强调的,应当重新激发“动物精神”——这正是凯恩斯所指出的,对于一个充满活力、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而言至关重要的“自发行动的冲动”(spontaneous urge to action)。
试错成本与制度性兜底
要释放个人与民营企业的“动物精神”,其实关键非常简单:降低他们的试错成本。
所有旨在鼓励创业、创新与投资的扶持政策,都应从这一基本出发点设计。只有当人们不再惧怕失败时,他们才会愿意主动出击,产生那种凯恩斯所说的“自发行动的冲动”。
相反,对某些特定行业的有意打压,不仅会抑制创新,更会削弱整体社会的信心,导致民营企业主普遍丧失“动物精神”,趋于观望、保守。
真正能消除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是短期的“发糖”式刺激——因为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这些资源往往无法形成乘数效应。
要激发长期信心,需要的是对未来的制度性兜底,让个人和企业能够预期即使在风险出现时,社会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与支持。因此,持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更是构建创新型社会的制度基础。这一进程与我们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
过去数十年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早已表明,人的决策行为远比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模型所设想的更为复杂。信心、预期与制度环境,在其中扮演著不可忽视的角色。如果缺乏系统性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所谓全民创新、创业精神的激发将无从谈起。
以香港发展创科产业为例
港府至今已在相关领域投入超过2,000亿元。然而,香港在全球创科人才的竞争中仍难称一线,为何如此?关键在于,人才对香港缺乏足够的“制度性兜底”信心。
近年来,特区政府在“抢人才”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推出多项吸引措施,但若希望这些人才不仅留下来,而且愿意主动投入创新创业,激发“自发行动的冲动”,仅靠引进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可预期、具保障的生活与发展环境——包括住房、医疗、教育、子女安置、社会融入等方面的系统支持。以人才服务办公室为例,虽然其设立初衷良好,但在许多初次来港的人才中,其知晓度和实际服务覆盖率仍有明显提升空间。
只有当人才感受到在港生活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失败有兜底,他们才会真正将香港视为可以长期扎根、积极投入的创新热土。否则,再多的政策激励,也难以转化为持续的人才红利与创新动力。
尝试错误与发明可能性曲线
根据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定义,当发现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在保持与现有生产方式相同成本的前提下,能够实现更高的产出水平时,这种创新才可称为发明。
想象在一条正态分布曲线中,有三个标记点A、B和C。点 B 与点A垂直高度相近,但位于A的右侧;而点C则位于A的正下方,高度明显低于A和B。如果现在的技术在点A,那么点A右边、技术分布曲线下边的任何一个点都是发明可能。若发现的新组合点C与点A成本相同但产出更低,则予以排除。只有像点B这样的组合,才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创新,由此我们可以定义“发明可能性曲线”。透过发明可能性曲线可以理解发明的机制。不管在前现代社会还是后现代社会,都可称为“尝试错误”。
在前现代社会,农业生产通常遵循既定的传统耕作方式。假设某位农民偶然偏离传统方法进行耕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尝试往往会导致产量下降。然而,若该农民发现新方法反而提高了产量,他可能会在次年重复这一“错误”做法。若连续验证都证实产量确实增加,那么这一偶然的尝试就演变成了一项真正的技术创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突破常规的尝试行为本身,亦可用“动物精神”理论来解释——即人类与生俱来的非理性冲动和冒险精神推动了这种创新尝试。
这一创新机制的本质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无论是古代农民偶然发现的耕作技术,还是现代实验室里的系统性研发,技术发明的核心逻辑都是透过不断试错,寻找比现有方法更优的解决方案。当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达到临界点后,其人才结构会呈现出稳定的分布规律:约1%的人口为天才,1%为蠢材,其余98%处于中间水平。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必须认识到从小培养人才“动物精神”的重要性,要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每个人的“动物精神”都能得到充分释放,从而将人口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优势。
作者韦昊岷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埔思学院合伙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