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内地交流不能因噎废食
来稿作者:王伟杰
传统名校有学童在参加内地交流团期间不幸身故,尽管校方管理层已多番澄清要尊重死者家属意愿,不公开具体原因。然而,蠢蠢欲动的网上关注组如拾获至宝般对校方穷追猛打,加上个别立场偏颇的网媒推波助澜,矢志要将内地交流变为市民大众的“出气袋”。
网上揣测对死者不敬 隐瞒意外属天方夜谭
“死者为大”,在这宗不幸事件中最受打击的莫过于死者的父母及其家属。在人权意识高涨的香港,若今次事件背后藏著极大冤情,死者父母定必会向校方及局方讨回公道,透过不同渠道要求死因裁判法庭召开聆讯,这才是彰显香港法治精神的王道。网上流传的各种揣测及阴谋论,说穿了都是要博取眼球及流量的推算法,可信性存疑之余,其实是对死者的最大不敬。
笔者走在教育界最前线多年,参与过教育局各种形式的交流团,亦获校方多次委任为带队老师,对内地交流团也可算是颇具经验。平心而论,教育局从来都是将学童的安危放在首位,所以今次事件中涉事学童因行程安排问题而身故的指控,基本上是不能成立。在资讯接近透明的年代,局方能隐瞒在行程中发生意外更是天方夜谭。至于网上流传有老师涉及参与欺凌学生的指控,若没有真凭实据,更是对带队老师的人格谋杀。带队老师绝不是随团游山玩水,由检查证件、管理秩序以至排解学生纠纷,带队老师在每次交流团成功回港后,可谓是心力交瘁。今次涉事中学的带队老师定必承受著极大压力,非当事人的闲言闲语又何苦要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非一般经历增广见闻 须密切留意学生情绪
回想多年来担任带队老师的经验,肩负重责之余也收获甚丰。教育局承办的交流团衣食住行的确令教师放心,偶尔也会有非常高规格的接待,这对于增广学生见闻有很大裨益。在天安门广场的看台观看升旗礼、亲身踏足长江三峡水霸、近距离走进天眼望远镜,这些非一般的经历难以在旅行团或自由行中获得,内地交流团的确印证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价值。
再次回到今次不幸事件,局方的确需要更新指引,提醒带队老师在交流团中密切留意学生的情绪,及早识别风险因素较高的学生,并即场予以情绪疏导。尽管这会增添带队老师的压力,但学生的安危始终要放在首位。然而,大众也不用因噎废食,因单一事件全盘否定内地交流团的价值,否则莘莘学子便会白白错失增广见闻、认识祖国的大好机会。
作者王伟杰是香港未来教育协会评论部总监。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