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炒冷饭式规划
用“炒冷饭”来形容北部都会区(北都),完全不过份。由几家相同的顾问公司和同一类型工程师,以大型交通基建工程主导的格局去规划,不是由“内容”主导。当中更有一些离奇的地方。数码港其实做得不太成功,为什么又要把流浮山变成数码港二号?
北都目前的问题是没有实质内容,只有一大堆“炒冷饭式”的口号。提供80公顷用地建“北都大学教育城”,大学城这个概念已经炒了几年,放进规划并没有什么新意。除非美国史丹福大学落户香港,兴建香港史丹福大学AI乐园,那么它就有真正的突破。或者是让大疆创新(DJI)在新界北区兴建无人机城,整个新界北区由DJI负责规划。又或仿效丰田(Toyota)在日本静冈县兴建智慧城市“Woven City”那样,让小米(Xiaomi)设置北区创科生活圈。由科技公司主导地产,而不是地产主导科技。
香港目前的问题是传统地产模式过分主导。香港地产模式就是高速兴建基建之后就起楼,起楼价二万五千元一呎的豪宅。产业基本上只是配菜,主菜就是地产。这种豪宅式规划需要适可而止。北区现在最缺乏的是有亮点的规划。根据绿色经济观念,北区应该保留渔塘、研究太阳能源、兴建湿地保育公园、发展生态康乐旅游圈,开发大鹏湾和印洲塘等地的生态旅游项目。但看看发展局发表的《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北都的预想图又是起楼模式,只有一大堆楼宇而没有“内容”。
北都需要的是真实内容,真正让国际公司落户香港。政府可以和Microsoft商谈,或是日本企业、内地科技企业,又或是请科技大佬郭台铭在香港开设科研基地和高科工厂。香港政府有能力去洽谈吗?有勇气去洽谈吗?
炒冷饭式管治到头来就只会玩捉虫游戏。成功举报滥用公屋最高可获3,000元奖金,预料每年奖金开支约390万元,政府说符合成本效益。三百万和一千亿的赤字,“蚊骴和牛骴”、“赢粒糖输间厂”的模式,正正是香港炒冷饭式的管治问题。
有些人会走出来说︰“你只会批评,做的又不是你。”这不是批评与做不做的问题,批评就是批评,做就是做。做不做当然都会有人出来批评,但现在的批评是说出一个事实︰“炒冷饭式”的北都规划并不能改变香港目前的单一地产产业架构,它只是进一步引进旧地产模式。就算由香港和国企或内地地产商一起发展,也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真正产业在哪里?如何去开拓产业?
流浮山出名海鲜养殖,尤其养蚝事业做得很成功。它应该做成绿色渔农经济文旅格局,但这需要花时间和心思去研究和规划,是辛苦钱,不是香港习惯了的快钱模式。不是政府兴建高速公路等大型基建之后,马上出售豪宅,等人购买。
香港和内地一样面对人口结构老化问题,最搞笑的是政府竟然在这时候想出贴钱模式的“教育经济”,目的只是吸引学生来租楼,政府用低学费补贴地产租楼市场。什么事情加上“经济”两个字就等于经济,诸如“盛事经济”、“体育经济”和“熊猫经济”,这种做法也是另外一种炒冷饭。
最大的问题是目前政府有没有智库研究实力。内地有发改委、社会科学院、各省各市的大学设有各种研究中心。香港是如何做研究的?有很多问题都是避重就轻,政府面对千亿赤字的问题,却好像对解决方案毫无头绪。“开源节流”这四个字大家都知道,但怎样开源?如何节流?
香港目前有科学园、数码港、生产力促进局,这三个机构的功能有所重叠。真正有创科产业功能的是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 https://www.astri.org/tc/ 。为什么不强化应科院?把它做大,变成一个由香港创科人才主导,能够真正提高产值的机构。现在资源重叠,政府有力量去重组和重整吗?若果不进行重组,又如何能够真的减低赤字?若果只是等运到,以为全中国一签多行便可以解决香港政府的财政问题,便真的不太了解国情了。目前香港的情况是系统性落后,不是一签多行就能够真正解决的。
贸发局目前的运作模式有没有充份发挥能力?贸发局举办香港春季/秋季电子产品展,又能否争取办一个亚洲版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我们看见香港国际机场人流很多,2024年机场客运量约5,010万人次,相比2023年飙升77.1%。机场第三跑道启用,未来发展如何?航天城(Skycity)的结合零售、餐饮及娱乐设施、办公大楼及酒店的大型综合发展项目,如何把它做大?成为具吸引力的文旅资源?
香港政府以为钱花得多就是成功。西九文化区造价花了500多亿,但没有功能效益。社会有得益吗?香港文化艺术界基本上是没有得益,得益的只是一小撮和香港完全无关的海外人士和人士。这种说法又有人说你不够国际化,但是国际化并不等于要花这么多钱。把本地艺术矮化,本身是不正常的。
香港目前的炒冷饭管治模式,原因是缺乏真正的调研与及智库。那么特首政策组在做什么?政府2021年成立的公务员学院又在做什么?香港主要的八家大学,除了跟随政府指示竞争之外,又可以做什么?
“集思广益”这四个字很容易讲,但能否集中力量去做一件实质的事情?让市民觉得政府不是在炒冷饭,才是目前特区政府面对的最大一项挑战。而这项挑战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改变了,做一件事情能令市民感受到。例如政府宣布夜缤纷改革成为小贩市集,那么它便能够令市民真正感到得益,令香港管治突破过去三十年地产主导的模式。
市集小贩的数量看似很少,但是食环署的小贩管理队2024/25年度的预算为25.1亿元。25亿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这25亿元用来发展小贩,开拓香港更多元化的文旅资源,相信产生的经济效益更不只是25亿元。政府有这个勇气去做吗?哪一位局长会真正站出来负责做这件事?
《施政报告》提出成立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发展旅游热点需要新意念和新思想,文旅市集是不是旅游热点?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是否需要负起这个责任,办妥这件事情呢?香港目前面对问题的并不是缺乏机会和可能,而是缺乏调研、缺乏领导实质地把事情彻底做好。卓永兴在2022年曾率领跨部门的“政府打击卫生黑点计划”。如果副司长能坚持用洗太平地的精神,便能开拓更多资源,创造更多真实的机会和可能,旅游热点才能真正长期有热度。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