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香港的动保政策不一定是零和博弈,但一定有关生命教育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蔡诚

有人说不值得为动保付出那么多社会成本,也有人说香港的动保政策十分不足和落后,双方争论不休,好像动动保护和人类社会像是零和博弈。但这是真的吗?

笔者也喜欢小动物,家中养了两只乌龟,也喜欢和家附近的店长猫玩耍。牠们都喜欢被我拍屁屁,见到我便会主动走过来,先闻闻我的手,再在我身上用头蹭来蹭去,然后用屁屁对着我,等待我的“侍奉”。我对在香港推广动保也持正面关心的态度。

最近经朋友介绍去了看“香港亚洲电影节”入选电影《毛家》。《毛家》的导演是曾拍摄香港首部以动保主题《毛侠》的区焯文。相对于剧情片《毛侠》,《毛家》则是一套香港动动保护纪录片。

《毛家》真实、诚恳而用心

电影内容是追踪拍摄“毛守”拯救动物和安排领养的过程,内容真实、诚恳而用心。

在电影《毛家》中,动保组织不是什么强大的组织,只是一些有心人和义工一起就动保出一分力。成员也不是完美的圣人,也有情绪,也会疲累,更要生活奔波,早上工作,晚上救援,小睡一会又要上班。在野外被拯救的毛孩也不是每只一见面便是天使,会因为惊慌压力而反应激烈,也会有性格障碍,敏感怕人,义工身上多的是在救援时被严重咬伤留下的伤痕。

导演区焯文曾表示原本预期半年完成拍摄“由拯救到领养”的过程,但他低估了毛孩被拯救后再被领养的难度。结果前后拍了四年,共拍摄了40多只被拯救的流浪动物,却只有4只被成功领养。

即使被领养了,也会因毛孩适应或与其他家人相处的问题,有时会被退回,需要再安排领养。更别提一些伤残、有病或性格有缺憾的,只能留在机构终老。

看着一些被拯救的毛孩生病受伤,或是血淋淋的伤口皮肉外翻、布满蛆虫,被救治后没有了半边脸和眼睛;或是伤残生病的老毛孩被安排安乐死前,义工们纷纷和牠细声道别。戏院内很多人都忍不住哭了。

电影中“毛守”的负责人表示毛孩救援是永远做不完的,而且无论他们多努力,香港动保政策却有很多不足之处,令他们不但疲于奔命、更深感无力。

动保政策真的是零和博弈?

很多动保的争议,其实最后往往都是一句:“人重要?还是动物重要?”

一个人愿意把善款捐给儿童癌病组织或是动物保护组织,的确只需看个人意愿,但作为政府去研究和推行政策,便不得不考虑动保支持者以外的人。当政策或法律一经制定和推行,便不只动保人士要遵从,而是全港所有人都要付出、承担和遵守。

一个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若单单从假设性的理论上说,动保政策的确是在和活生生的人在争夺资源。但任何政策都是因时制宜的,现实中的香港并非不吃狗肉便会饿死人的地方,政府也非资源困窘到无力推广动保,香港亦不缺乏防止残酷对待动物法例,就算是电影中提及东北发展时的流浪动物问题,也非没有更佳的解决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心态一一无论是政府部门、或是社会、市民的心态。

人品好自然对动物好

《毛家》中的“毛守”义工有一段说话,大意是“香港的流浪动物见到人会逃走,但在外国反而会亲近你,那是因为当地人对动物好。”

纵使有诸多政策或是法律,若本港有关部门不重视、香港人也不在乎,那么不只是动保的问题,而是香港人的人品有了问题。

中国传统一直都有对大自然和万物生灵爱护的思想,无论是二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仁民爱物”,或是北宋张载言及的“民胞物与”,其实都是出于“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爱护比自己弱势的人或物,而非持势凌虐,这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一一同理心,也是生命教育的根本一一如何善待生命中遇中的人和物。

与其说香港需要大刀阔斧、或是更进取的动保政策改革,笔者以为更为务实可行、平衡各方观点下,更长远、更根本、更需要做的,是加强在社会和学校推广动保的讯息,更重要在学校的生命教育中加入“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内容。无论是对对大自然、对动物,或是对一些比自己弱势的人或物。

生命教育成功,动保自然水到渠成

推动动保,不是基于经济利益,而是基于一个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其中人们的人品或道德水平。有人说,选男友要选一些对小孩子有耐性、对小动物有爱心的,因为这种人应该心地不错。若一个社会,对弱势的动物残忍,或是冷眼旁观,那不只是动保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人品、生命教育都出了严重问题。

重视生命教育,宣扬“仁民爱物”和“民胞物与”的精神,不单是为了保护动物,更是在培养一整个社会的品格道德。当生命教育富有成效,社会形成共识时,动保政策的推动自然也会水到渠成,香港人也会更有品。

《毛家》作为纪录片,每个人看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电影将香港动保工作的其中一面真实地表达出来,是爱护毛孩,或是希望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家长,值得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观看的电影。现时香港亚洲电影节《毛家》的场次已完结,希望将来能尽快安排再次上映。

温馨提示:进场前记得先准备纸巾。

作者蔡诚从事公共关系及政治游说行业多年。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