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建议加大政府拨款力度 吸引创科企业落户香港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陈杰仁

香港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重要阶段,现届政府努力开拓市场,特首和局长们积极出访多国推广经贸,各地经贸办事处积极拉动双边和多边往来,为初创和中小企提供资金、土地等资源。未来香港仍需继续扩大产业规模,特别是积极发展创新科技产业,才能继续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保持优势。

正如生产力促进局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新型工业化方面可以分为“在港制造”、“总部职能中心”和“制造服务业”三个层次。未来政府和业界需要设立因地制宜智能微工厂、强化香港总部职能、培育知识产权产业、发展绿色制造服务、加快招揽技术人才、创建制造业大语言模型、推广制造业新形象等。

早年香港的创科发展着重于推动初创,无论是数码港或是其后的科技园,两者皆鼓励年轻人创业,而不是以吸引龙头企业为主。虽偶然会有“创科独角兽”,但数量有限,不足以形成一个庞大的创科规矩去支撑香港成为创新港、创科港。因此,未来政府应继续为香港“抢创科企业”,借鉴周边城市的成功经验,加大创科及工业局的拨款,以更进取的拨款及条件吸引海外创科龙头企业来港发展,让香港形成一个较为庞大的创科规模,为产业转型带来支撑。

举例说,政府最近落实了新型工业加速计划,开始招募和鼓励企业利用创新科技实现智能化制造,推动下游新型工业发展。目前计划以“1(政府):2(企业)”配对形式,资助最多100家从事策略产业的企业设立智能生产设施。笔者认为计划出发点是好,但是如果要吸引一些大型内地及跨国企业如华为、百度等来港,有关计划的资金规模未必足够。特区政府应考虑将资助上限提高至十亿至十五亿,并可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分批发放,同时加强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得当。同时,企业前期投资包括土地、建筑成本和人才招聘等,特区政府也可以研究如何进行合适的补贴。

要发展创科,推动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先进制造及新能源科技,特区政府需要展现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加大资金投入,为企业提供更到位的支持。相信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的创科产业一定能够蓬勃发展,为香港经济带来新的收入引擎。

作者陈杰仁是香港广州青年总会政策研究副主任。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