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香港专上教育成本效益和发展策略问题

撰文: 胡恩威
出版:更新:

本地资助大学学费二十七年来没有调整过,教育局计划明年起分三年上调资助大学学费。现时每年大学学费为42,100元。初步倾向每年加5%,方案一旦落实,2025/26学年的学费将会加至44,500元。之后两年的学费分别为47,000元及49,500元。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现时政府资助每位大学生学费87.5%,12.5%(42,100元)由学生支付,即每一位大学生的每年成本差不多要336,800元。香港的大学生每年全费要33.6万其实是否物有所值呢?是否需要全面进行评估?香港的大学校长薪金是世界顶级的,城市大学校长年薪约900万,科技大学校长年薪约810万。还有大专的教职员人工也是世一,平均比起日本的教职员高出四至五倍。香港的大专院校长期由香港政府直接补贴。

大学“公”与“私”如何定位?

现在香港很多大学是公营私营不分。香港大学(港大)是一间公立大学,但是它又有一些收“私校”学费的课程。大学五花八门开设很多附属学院。例如港大开设的附属学院包括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国际学校、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金融商业学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人文及法律学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生命科学及科技学院等,好像一个大型的教育集团。港大是公营还是私营?定位是怎样呢?其实是很混乱的。混乱的意思指它没有一个绝对的教学自主,开办什么课程由教育局审批。因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掌握资源分配,所以教资会影响大学的发展方向。

中文大学(中大)将中文边缘化,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无可厚非,问题是如何保持中文学术国际化?中大有责任推动中文的地位。如果香港所有大学都英语主导,香港如何能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呢?政府似乎没有正视这问题,还变本加厉,连职业技术、创意设计相关的学校都英语化。

香港的学术自主权是很低的,大学校长在学术发展和收生模式的权力有限,受很多政府的规规条条制肘而不能发挥。日本早稻田大学是一间私立大学,拥有真正的学术自主。但是现在香港的大学没有学术自主,因为资金的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要配合政府政策,但政府政策没有一个长远的版图。

本来中大应该走耶鲁大学人文中西文化交流模式,港大应该是牛津剑桥北大清华的精英模式,而不应由政府的一个拨款委员会间接去操控。

不同院校可否有不同布局?

加上预见未来竞争将会更激烈,未来全球人口老龄化,大学适龄人数减少,如果香港要吸引海外学生来港留学的话,香港的大学招收非本地学生的每年学费由14万元至18万元,以大学生每年成本约336,800元计算,政府要为每名非本地大学生补贴19.6万元至15.6万元。为什么不是向他们征收全费?非本地大学生支付了高学费,大学是否能给予相对高的教学质素呢?教职员人工高是否等于教育质素高呢?就算高薪酬能吸引到国际著名教授来港任教,他们只是来写论文,但在教学上能否提升学生水平呢?教授可否施行徒弟制呢?

港大、中大和科技大学(科大)这三间香港的龙头大学,其将来的布局,例如中大是否应该和大埔的科学园结合,促进产学研的发展呢?港大是否应该和数码港合并?港大是否要实践真正的学术自主?由港大的学术体系去主导,而不是现在由程序主导呢?岭南大学(岭大)是否应该强化人文科学,传承岭南文化?中大和岭大这两间大学应该集中加强人文科学,推广中文文化,负起“中文学术国际化”的任务,而不是追求英美排名。或者是否应该“两条腿走路”,而不是偏向一个面向呢?甚至某些新的大学,例如树仁大学和圣方济各大学,是否应专门做亚洲研究呢?

现在全球都着重创意,但香港很多设计课程基本上是不咸不淡的,而且课程时间太短,毕业出来的学生技能仍然不足。有人说要把科大成为麻州理工,是否就真的可以变成麻州理工呢?麻州理工的人文科学、科学、创意学科有卓越表现,大家到科大有没有感受到这种氛围呢?说到产学研,科大的周边,例如将军澳的创新园和数据技术中心,可否纳入一个新布局?由科大带动,甚至吸引国内海外大型企业落户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考虑。

国家主席习近平2023年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变革。政府今年将创意香港改组成文创产业发展处,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和创意业界产业化发展。但现在香港最大的问题是“推销员太多”,靠口赚钱的人太多,用脑用手的人不足够。这是一个实质问题。现在大学不停地在媒体卖广告,吸引学生报读。但是大学实质上有没有学术气氛呢?大家去看港大新的蒲飞路校园便知道了,是商厦加大商场的建筑模式。

港大的图书馆跟其他大学图书馆比较,欠缺了做学问的气质。中大图书馆好一点,但经过二十多年香港政府程序的洗礼后,近年中大都失去了中国文化新儒家的灵魂。香港的大学依赖政府的资源。如果没有资源之后,香港的大学还行不行呢?泰国和印尼有一些大学资源很少,但仍然培育出好人才。又例如瑞士的苏黎世大学,医学和科学成就超然,它有一套学术的承传,其实力不须靠英美的排名来认证。

港大没有学术的传承,如果你在港大拿到博士学位后就会失业,因为港大不会骋请你任教,它会聘请那些名牌教授。聘请名牌教授不是问题,但是大学要有传承。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北京大学都有传承,但是香港没有。

培育人才需要大布局大视野

政府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搞文创及文旅产业,人才最重要。而人才库一定是由大专大学系统提供的。如果不改革调整大专大学系统,会阻碍发展成效。现在大专单一倾向英语教育和追求英美排名,香港很难培育出多元化的人才,也不能吸引海外和内地人才到港。优秀的人才不会留在香港发展,因为内地和亚洲区的产业较蓬勃,香港只不过是踏脚石,大量产学研公司拿香港作跳板,初创之后就去其他地区发展;因为香港没有投资产业的环境。

香港整个社会的投资,就是投资买楼、投资地产、投资股票,很少投资在实际产业上。大家去日本看看,就算日本经济怎么低迷,迷失三十年,但是日本人仍然愿意投资在文创,投资电影、投资动画、投资起主题公园,就是因为日本的投资门槛比较低、土地资源又有弹性。

李强总理在上海主政的时候,和美国Tesla电动车公司成功洽谈,在上海开设超级工厂。现在香港招揽外商,谈了这么久,又谈了些什么出来呢?中国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将在科技园设立国境外总部。如果不只是办公室,而是将整个科学园交给宁德时代主导发展,那么香港才拥有一个真正的科技产业和产能。

大专大学一定要检讨和改革,要有大布局和大视野,要做一些基础调研,不是官员主观性地高谈阔论,也不是一个程序问题,而是一个大局问题。如果没有大局,有程序也是白费的。正如有身体但没有灵魂,灵魂就是大局。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