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飞|中国外交宜“藏器露微”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在两会期间表示,中国当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强国,无法再像以往一样低调行事,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并不适合当今中国。他表示:“这光也韬不住了,晦也养不住了,你是成为一头大象了,你不可能再躲在树后面。”卢沙野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要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事务,更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

来稿作者:伍俊飞

卢沙野此次的表态并没有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过多的关注,因为它们在数年前就认定中国早已放弃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毕竟中国在对外战略上的调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执行和落地,给我们制造业过剩的产能提供了出口管道,也抵消了中美贸易增速减缓带来的冲击,同时也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为国家赢得了国际声誉,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原材料供给来源和商品销售市场。

“韬光养晦”是上个世纪邓公为中国外交制定的战略方针。“韬光”的意思是收敛光芒,避免抛头露面,“养晦”的意思是隐形遁迹,蓄力待时,“韬光养晦”强调放眼未来,统揽全域,埋头苦干,扩充国力。198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中国面临极大压力和考验。针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著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事实证明,中国之所以能有今日强大的国力,是因为国家长时间坚持了邓公的“韬光养晦”政策。

如今国家放弃“韬光养晦”政策也是实事求是的选择。无论从经济、科技、军事还是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来看,中国都已经强势崛起,成为当今世上实力最接近霸主美国的国家。中国庞大的国力摆在世人眼前,西方的学者、政客、企业家等都不是愚人,他们会根据GDP、贸易额、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军事装备品质和数量、联合国成员对中国的支援等资料来判断中国的实力,而不会因为韬光养晦”政策和宣传文章对这些资料视而不见。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讲得很清楚,美国人不希望生活在中国主导的世界里,不会接受中国对美国的超越。即使在中国“韬光养晦”时期,许多西方政客和学者就将其理解为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从而一直对中国怀抱高度警惕之心。美国已故国务卿基辛格就曾多次发问:“你们把剑光暂时藏在桌子底下,准备何时才向美国亮剑?”因此,在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率领其西方盟国终止了令中国受益的全球化浪潮,对中国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的围剿,力图通过“脱钩”战略遏制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孙子·行军篇》提出“半渡而击”,认为在对方一部分已上岸而余部尚在渡河的时候,是己方发动进攻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对方首尾不接,行列混乱,处于秩序混乱时点,如果等到对方全部渡河站稳脚跟,要取胜就困难了。美国对华处处设限,步步紧逼,尤其是大力扶持“台独”势力,目标非常明显,其实就是采取类似于孙子所讲的“半渡而击”策略,在中国实力全面超过美国之前趁机打乱我们继续前进的步伐。

然而,告别“韬光养晦”并不意味著中国马上就要对美国“亮剑”,就像汉武帝打击匈奴那样倾巢出动,举国出击,选择与美国全面对抗的外交政策。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很明显。第一,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准仍有待提高。尽管中国的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我们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收入远远赶不上发达国家,甚至还不如部分发展中国家。第二,中国的科技实力仍然大幅落后于美国。在许多关键指标方面,包括高被引论文数量和原创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金额和比例、高等教育和科研品质、专利转化率和转化效率、国际标准制定权等,中美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第三,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中国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已经处于下风,而且与美国的差距可能越拉越大。

因此,中国外交未来宜考虑“藏器露微”政策,在中美总体实力差距不断缩小,但美国仍保持著全域性和关键性优势的形式下,吸取国学智慧,辩证而灵活地处理中美关系。中国人的圣经《道德经》说道,“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无疑对我们应对嚣张跋扈的美国具有启发意义。中国确实已经成为一头无法隐藏在丛林中的大象,但是可以踏踏实实地做一头身后藏有“杀手锏”而让各界放心的大型食草动物。一方面,我们不能脱离国际现实环境的限制而盲目扩张,追求虚名,而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稳步发展国民经济,全面掌握核心技术,进一步积储综合国力,并隐藏国家的部分实力尤其是技术和国防领域的“杀手锏”,保有危难时刻立于不败之地的优势;另一方面,灵活把握时机,藏中有露,露中有藏,偶露峥嵘,该出手的时候就正大光明地出手,通过强大的核武库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慑美国,令其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战略领域不敢轻举妄动。

作者伍俊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院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