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思维要超越“收紧VS不收紧”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周一(29日)新增8488宗新冠肺炎确诊个案,本地个案占8252宗。日增个案势过万,社会尤其商界担心政府会再次收紧社交限制,政府日前已要求包括出席八人以上宴会须持快测阴性证明、70岁或以上确诊长者若未打第二针须强制入住隔离设施等,未触及限聚等“辣招”。其实防疫策略走到今天,不应只限制于政府收紧或不收紧,而是如何在不收紧的前提下,官民同时满足抗疫和维持日常生活。

在过往几次疫情升浪,政府也以收紧社交距离限制来应对,但代价是市面停摆,失业人口攀升,政府要额外拨出千亿公帑纾困,金钱和非金钱成本极之沉重。事实上,在年初大爆发后,本地疫苗接种率推升,医管局引进口服药,加上公立医院早订资源应急预案,社会应有能力抵御第五波疫情后浪,理应毋须轻言再收紧社交限制。

既然新冠病毒难有绝迹香港的一天,防疫策略应有所改变,一是减低重症和死亡人口,避免公立医院崩溃和牺牲非新冠病人服务,二是令内地放心,放宽通关不会为内地造成防疫缺口,除去经济复苏的最重要关卡。有了这两个目标,防疫措施就毋须只着眼于收紧社交限制。

疫情持续两年多,经历围封强检、出入商场要求至少打三针及禁晚巿堂食等措施,令巿民开始出现抗疫疲劳。(资料图片)

助公院解压和便利通关 不必然要收紧限聚

由是观之,政府要求与患者同住的高风险人士到社区隔离设施隔离,是避免他们被感染且患重症;扩大需要快测的对象,是减少其他市民不知不觉中招机会;而要求私院多收公院病人就可为公院分流,三者应对当下的防疫策略大体正确。

但我们也要承认,这三招控疫的成效未必很高,例如私院协助收症就受制于病人转院安排。医管局和私院既互相诉说难处同时又互相推诿,例如私院代表说公院病人临时取消转院,报载有公院中人批评私院挑客。安排公私院转院不是易事,但既然三方均有意打好抗疫战,三方也应解决矛盾,有立法会议员提议私院尽量统一收症准则,方便与公院对接,或者提早把公院病人送到私院,由私院一条龙诊症,减低病人奔波,提高控疫成效。

除此之外,政府和社会还有什么控疫措施,既不收紧社交措施又不躺平?针对上述两个策略,医管局要改善公院资源调配,政府要继续提高长幼接种率,以及与内地对接过境检测安排。

出席8人以上宴会的食客由8月28日起必须出示快测或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旺角一家酒楼的副经理预计新措施使早午市生意下降一成。(叶泳心摄)

公院解困、谷针、理顺与内地通关

针对公院新冠病人众多,除了私院支援,医管局应继续改善公院资源调配,方法之一是加快加开暂托中心,增加接收轻症或无症状确诊长者病人名额,加快病人转出公院。方法之二是重整公院治疗资源,其中港大微生物系助理教授薛达认为,现时新冠病人全被安排在负压隔离病房,但可能他们并非全部也是严重。他建议在非隔离病房划出病区接收新冠病人,并安装高效率过滤网机以减少院内传播,至于需要辅助换气的新冠病人就留在隔离病房。相信透过此等调动,公院可腾出资源服务其他专科病人。

当然,要加强社会保护屏障,打针仍是不二之选。就一般市民来说,政府应缩短染疫后的疫苗接种宽限。就刚刚开展的幼儿接种服务而言,政府可派员透过幼稚园和幼儿中心,亲身或经电话向家长解说幼儿打针之必要,尽力消除家长疑虑,尽快提高幼童接种率。

要谈得上社会复常,通关是标竿。现时港人回内地的障碍除了在内地检疫措施不足,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形容于内地商讨逆向隔离的反应正面,但司长亦要留意,另一个陆港澳三地对确认染疫的CT值标准不一,近日就有香港学生到台山市时因此被打回头。预料特首李家超在本周出访广州深圳,若果成事,特首要争取与内地当局订出一致的检疫措施。也许日后出境的检疫标准会较香港使用的严格,但只要程序清晰,相信港人能适应。

疫情纵趋严峻,但政府若然再推限制,市民即使打齐三针也感受不到生活带来足够好处,只会令抗疫疲劳蔓延。政府经常说要精准控疫,平衡控疫和经济民生,那就加紧集中堵塞各项防疫漏洞和解除复常障碍。同样,市民亦要多做几步,勤做快测,尽早打针,遵守规例,避免政府出动一刀切限聚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