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海|从“挨饿、挨打、挨骂”看国际秩序

撰文: 于品海
出版:更新:

不少人总觉得国与国之间用枪炮和金钱进行较量是野蛮和不文明的,但以军事和财富为实力去认识“国际秩序”却是大家熟悉的方法。现实很残酷。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美国入侵伊拉克都是依靠枪炮,西方凭着自己的财富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用金钱资助乌克兰打仗,自己不费一兵一卒,这就是国际秩序的真面貌。近年,话语权在国际博弈中的作用大幅上升,为审视“国际秩序”增添了一层迷雾,俄乌战争就将三种力量都发挥了出来。

当然,不是有了钱就拥有军事实力,很多中东国家都富裕,却是军事上的瘸子,只能花钱给保护费。有了强大军事实力也不表示就有了话语权,俄罗斯和土耳其都是例子,只懂得打架,嘴巴却不太管用,关键时候有理说不出。在乌克兰战争中,军事上俄罗斯虽然艰难,但总是会达到目标,西方的经济制裁伤害了它,但还不至于产生毁灭性后果。然而,在舆论战上,俄罗斯遭遇了重创。

话语权是大国博弈必争之地

美国为什么是超级大国?因为大炮、美元、传媒它三样都有,这就是奈伊(Joseph Nye)所讲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中国曾经在军事上毫无优势,非常贫穷,话语权更欠奉,国家尊严被西方列强彻底践踏。新中国成立后,凭着果敢坚毅和智慧,即使军事实力弱小,也在朝鲜战争赢得了敬畏。改革开放让中国富裕了,军事力量随之提升,在地缘政治上更显得出色。对于话语权,中共虽然重视“笔杆子”,但在国际舆论中始终是活在别人的屋簷下,又不习惯西方的话语逻辑,很少人能听懂它在说什么,只能够暂时避其锋芒。

韬光养晦是一种讲求“迂回”的策略,它其实是聪明地选择在可忍受范围内先闷声发财。中共早预想到局面是短暂的,没有人愿意跟崛起的中国分享盘中餐,紧张的关系必然随后而至。从正在发生的台海危机看来,给中国继续迂回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大了。当习近平说中国人“挨饿”、“挨打”的历史已经过去,现在只剩下“挨骂”的问题,就是指在国际事务中争夺话语权。

美国和西方社会长期垄断国际关系解说的话语体系,中国要打破困局,就必须敢于面对挑战。(路透社)

相对于军事和经济实力,拥有话语权更不容易。美国和西方社会长期垄断国际关系解说的话语体系,无论是路透社、CNN或BBC,还是各种国际关系理论,都是西方的专属势力范围,要打破困局,必须敢于面对挑战。既然国际政治已经如此,中国也只能够从这里寻求突破。

美国联合个别西方国家将台海紧张与乌克兰冲突等同起来,企图模糊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事实及“一个中国”原则,借助舆论制约中国在台海的战略自由。中国拥有足够的军事和财富力量去有技巧化解这种约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断绝了与台湾的外交关系,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并不紧密;相反,中国是超过12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这样的事实让美国不容易糊弄。但要更彻底跨越对方设置的话语陷阱,中国需要更精准回应,而且要虚实兼备,巧妙利用军事、经济的作用。特别是对美国和日本,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盘算,不是真心实意保卫台湾,忌惮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但要准备好它们会玩弄舆论。

“一中”原则很有说服力

台湾曾经是日本的殖民地,但日本人民不愿意因为台湾再次与中国兵戎相见,让日本军国主义成为国际舆论题材,更不愿意战争在日本本土发生。中日的冲突升级将威胁到自民党内部的团结,影响其执政地位,针对日本社会和商界进行舆论设计,将右翼的危害暴露在国际舆论面前是中国对日攻防的主题,也是从一开始就抢夺舆论指向的路径。

美国在冷战时期,特别是朝鲜战争期间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在台湾保持军事存在,持续推销武器,这是借台湾实施对华围堵政策。一旦中美可能发生战争,美国民意必然沸腾,商界亦会有保留。向美国人说明中国的内战历史,提醒他们美军在朝鲜战争或越战的教训,不值得为台独作无谓牺牲,这就是给美国的下台阶,是中国对美舆论战的本质。

国家统一是中国的历史使命,“一个中国”也是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安排,民进党因鼓吹台独而成为中共武装打击的对象,即使发生,也不是要破坏台湾的制度,更不是针对民主自由,这些都是中国与全世界沟通,争取谅解的故事线条。当然,中国要求大家尊重“一个中国”政策,但如此原则性的论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并不容易传播,其内涵很可能被忽略,中共不能重蹈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丢失话语权的错误。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说明“一中”的底气,经过这一轮中美较量,更多人会愿意深入了解,中共不应该浪费时机。

佩洛西访台是要挑衅中国,解放军的军事行动既是震慑台独,更是对美日摆明姿态,但也是向全世界进行舆论准备。作为超级大国,中国长时期分裂是难以理解的,中国的领土主张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没有改变过,亦是中国与所有国家建交的政治基础,现在要完成统一就显得顺理成章。谁都知道美日是利用台湾围堵中国,这种战略很难获得支持。将这两种事实进行比较,可以化解美国在舆论场上的传统优势,亦可以制约美日在军事和经济上冒险。

“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与所有国家建交的政治基础,经过这一轮中美较量,更多人会愿意深入了解。(新华社)

从这几天的发展看来,中国将焦点放在佩洛西的挑衅以及联合国2758决议,就是在舆论上找到了落脚点,让美日等国难以借题发挥与中国公开对抗。由于缺少理据,美日想发起舆论战亦缺乏土壤,暂时看不见他们能扭转中共控制局面的态势。中国解放军将军事演习扩展到黄海和渤海,就是要巩固对日的震慑,甚至在为后续美国派遣航母战斗群进入台湾海峡做准备。美日在事后除了继续喧嚣之外估计不会冒险让局势升级。中共应该继续突显它们欺善怕恶的老毛病,大胆地在舆论领域暴露其阴谋,巩固大多数国家心中早已存在的,美国在类似情况下只会始乱终弃的印象。

解放军在台湾周围的军事行动显然比1996年的导弹危机更为严峻,但美军的反应却不一样。相对于当年两个航母战斗群在台湾海峡紧掐着南北出入口,今天的美军比较“温顺”,为了避免局势升温,它取消了原计划的导弹试验。情绪看来还是可以管控的,这反映中美军事实力找到了新的平衡点。从乌克兰战争的战况看来,对手的实力依然是美军会否介入战争的唯一标准。既然美军面对的不是中东或北非的小国,美国政客就不至于太过鲁莽。不过,俄罗斯在缺乏舆论铺垫的情况进入乌克兰,让自己变得被动,大多数人不会从北约东扩、威胁俄罗斯安全的视域研判它的“特别军事行动”是否合理。中国在台湾议题上虽然完全具备合法性和合理性,但亦不要低估在军事冲突之前准备好具说服力的论述,而且要做到有效传播。国际舆论依然紧握在美国及其盟友手中,要打好这场仗就需要细心筹划。

通过舆论实战解除“挨骂”紧箍咒

中国本就拥有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地缘政治角色,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战略实力还是半信半疑。在特定时期的政治博弈,谨慎是必须的,但亦不可能畏首畏尾。事实上,中美之间正在重构国际格局,如此重大的国际事件怎么可能静悄悄地进行?经验告诉我们,事实或许已经改变,但大多数人都是后知后觉,总是要在发生某些重大事件之后才幡然醒悟。

最近十几年经济和舆论力量在国际关系的角色不断被突显,它们早就成为“国际秩序”的外衣,继续遮蔽战略实力才是主体的事实。美国通过经济制裁与舆论操控的结合,在实现局部地区的战略目标上赢得不少优势,但在面对强大对手时,美军的死伤已经不符合美国国情,美国政客剩下的只能够是打嘴仗。近年的中美贸易战、最近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成效都不佳,说明经济战也不是对谁都有用,这就使美国在应对大国博弈时更依赖舆论战。中国必须与时俱进,在战略和经济实力对比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之后,是时候通过舆论实战逐步摆脱“挨骂”的困局,彻底解除这个锁在头上的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