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声道|推动香港创科 孙东可打造“紫荆杯”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归 25 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和参观中,其中一站选择科学园,战略意义可见一斑,这也显示出国家对于特区发展创科,创造就业的期盼,未来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的角色可谓至关重要。

来稿作者:詹培勋

过去几年,特区政府在创科的投入增长显著,高达1,500亿元,创新科技基金在2020至2021年就提供了48亿元的资助额,而本地研发的总开支也翻了几倍,科研人员数目也高达三万多人。但是,近年即使有这样规模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改善,创科业在香港经济结构中的占比仍未产生重大的改变。

归根咎底问题在于几方面。一是香港科研业务和产业分散在数码港、科学园、应用科技研究院,多所研发中心和 InnoHK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等,资源和资金都分散,未能有效集中分配。二来创新科技署处理申请项目的过程,申请和轮候时间过长,这白白浪费了不少初创企业的时间,也让不少年轻人错失了把研究项目商业化的时机。笔者有朋友进驻科学园几年,及后拿到政府的资助,但缺乏持续性,结果花了不少时间用于找办公室,招聘员工和寻找新资金,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研发部分。

三是本地科研人才不足。新加坡、欧美和内地非常积极吸纳创科人才,提供非常廉价的租金吸引企业和初创公司前往设立办公室,也大手笔资助研究生,博士毕业生和科研人才进驻,提供签证和生活便利。面对全球人才抢夺战,香港势必要积极有为,筑巢引凤。

笔者根据自己在港深两地的实际创业经历,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确立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定义“香港战略性新兴产业”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上下同欲者胜”,香港需要找出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产业泛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域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香港应加大在生命科技、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区块链、智慧城市等具有高附加值的重点领域的投入,构建香港优势科技产业,推动香港再工业化进程,实现香港经济多元化及升级转型。

2、打造“紫荆杯”国际创新创业大赛

有了清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顶层设计,香港要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优质项目来港落地,就要多一些活动和奖励,让初创企业家一展身手。在项目层面,可由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牵头,鼓励商界推动创科比赛及Hackathon。矽谷和南山区能取得今日的成就,有赖于资本家和企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也结合了政府的愿景和长远规划。而利用赛事汇集项目是最明智之举,香港需要在国际间创建标志性的创科赛事,举例可以用“紫荆杯”的名义,推广一项可持续的,对获奖者有激励作用的国际赛事,并在赛后给予相关人才落户的政策。而政府因此可以有机会从海内外搜罗到优质项目。

有关赛事可以设立企业组和团队组,区别已初试牛刀的初创公司和仅有想法的创新团队作分类别竞争,引入风投专家、大学教授、上市公司等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专家评委,向全球征聘具有实战经验的创业导师,并对优质项目引导基金投资,设置合作银行给予贷款授信支持等。赛事项目应当聚焦香港战略性新兴产业,觅得一批助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优质项目来港落地。

3、开展全球创科人才“狮子山计划”

香港因其中西文化交融、法治、低税率等优势素来是全球人才工作生活的集聚地,但守株待兔已是落后理念,筑巢引凤才是发展关键!翻看2018年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这个旨在引进研发人员的计划迄今创新科技署仅批出614个配额,其中入境事务处已批出283宗签证或进入许可。这与求贤若渴的香港创科界形成强烈反差。

未来针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吸引海外和内地创科人才,香港应该拿出真金白银吸引他们来港创业,因此局方应当迅速成立一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才计划,可以命名为“狮子山计划”。参考法国政府以及深圳政府的类似计划,为合资格的企业提供特别的人才引进渠道,并提供营运资金,可以给予每间机构100万至300万港元不等的资金,以资发展。而通过计划认证的创始人团队可享受人均百万级以上津贴,以及住房安家、金融、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

随著全球新冠疫情稳定下来,各个地区和城市的经贸办应加快步伐,主动多办招揽创科人才的计划。香港贸发局也应该参考新加坡做法,加大力度吸引海外公司来港设立亚太区总部。这样才能慢慢增加创科企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及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4、设立香港天使母基金,提升香港创科金融扶持力度

笔者认为,香港吸引到的风险投资基金由2014年的12.4亿港元升至去年的417亿港元,增加了数十倍是可喜之处。如果未来能由局方牵头,设立一个约50亿至100亿的香港天使母基金,顾名思义,“母基金” FoF(Fund of Fund)是基金背后的基金,“天使”限定了投资领域,推动基金所投向的风险投资机构VC投早投小,“香港”则限定投资标的与香港的关联性。势必能吸引创科业界的重点机构和初创企业来港设立办事处,从而刺激香港的创科投资生态,形成像矽谷、南山、以至新加坡和韩国的创科生态圈。

在设立母基金之后,可以通过给予认证投资机构资金、空间、人才等方面的津贴支持,大力吸引、鼓励、扶持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在港发展,引导创科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提高香港的资源高效配置。而可以预期,在母基金投入运营后,市场上会涌现大量具前瞻性的初创企业及独角兽企业,这时母基金的直投部门便可应运而生,除了在一级市场投资以外,直投部门也可利用香港的金融优势和交易所平台进行战略性投资并购,为壮大香港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杠杆式赋能,后发制人。另外,香港政府可考虑成立“香港中小企融资担保公司”定向为符合香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创企业雪中送炭。

随著内地的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等差异化的融资平台日益成熟,成立于1999年的香港创业板开始越来越显得尴尬。创业板理应成为香港的纳斯达克,不能成为“房间里的大象”。现在正是时候,局方对香港的创业板进行差异化定位,将它提升至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的融资渠道,全面扶持前沿创科初创企业,重新激活市场流动性。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应该放开对科技企业上市盈利要求。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港交所曾经七次位居全球 IPO 募资额首位。而2018年更改生物科技企业上市规则后,香港已成为亚洲第一、以及全球第二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的领域,创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会面临短期内难以盈利的困境。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优质企业一旦将产品市场化、规模化或迎来发展红利时,将会带给社会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经济作出贡献。而且,也可以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交易所在生物科技类企业融资的经验也应当迅速复制,多加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5、构建创科生态,实现湾区共赢

为落实以上的种种建议,例如为获奖企业及扶持VC投资标的提供落户香港的站点,香港应尽快推动创科基建,包括加速科学园、数码港、河套港深创科园以及新田科技城等的建造工程。而整体而言,香港在研发开支的投入仍然远远落后于邻近的城市,只占GDP的约1%,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和深圳占GDP约5.5%的研发开支相差甚远。巨量的资源持续性投入是创科城市崛起的关键,香港仍然需要奋起直追。

香港的五所全球百强高校之于粤港澳大湾区,正如史丹福和柏克莱大学位于加州湾区。依托八大院校,香港可以孵化出更多原创性技术团队。在产业化进程中,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各有所长,皆可对产品及产业链优化方面做出贡献。香港的创意来到大湾区内地城市,等同于打开13亿人的市场,再借助香港的国际化窗口,配合法律、会计、金融等专业服务的优势,不仅足以走向世界,又可以在企业成熟期发挥重要作用。

明确了创科方向,定好了发展蓝图,在未来几年,政府的工作日益重要。新一届特区政府任命孙东教授作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他是一位真正具有科研能力、创业经验、国际视野并了解国情的专家。如何提升创新科技署的效率,推动新工业和再工业化,鼓励产业转型以及持续推动创科业发展,将会是孙局长以及他所带领的创科及工业局团队向国家和市民要交的功课。

作者詹培勋是香港新方向的创科产业召集人。香港新方向的成员包括立法会议员张欣宇、律师、工程师、建筑师等。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香港创科发展何去何从?”。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