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舍照顾如苦差 员工待遇需改善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疫下安老院舍人手极为短缺,政府表示现时需增聘2,000至3,000人在安老院舍工作。社会福利署在上月底向内地紧急招聘千名临时合约照顾员,以及放宽“补充劳工计划”下部分限制,加快津助院舍申请输入护理员。疫情急转急下,即使月薪达3.1万元,惟现时“内援”人手不似预期,反而引来3,000本地人表示兴趣。薪金似乎抵偿了应征者对染疫的风险和庞大工作量的障碍。照顾工作有价,政府和安老业界必须提升照顾员薪酬、待遇和晋升阶梯,吸引和挽留护理人手。

罗致光在周一(14日)表示首三批约120名内地照顾员已经投入工作或在受训,另有约240人预计在本周内抵港。这个人数不足社署计划下的四成。另外,当局早前公布有时限放宽“补充劳工计划”部分规定,包括容许津助院舍申请输入护理员。劳工处过去一周共批出99宗申请,涉及数百名外劳。

本地应征踊跃 反映过往薪酬不吸引

在危急时期,政府放宽输入内地劳工照顾长者无可厚非,但内地人少不免担忧香港疫情,单靠高薪金未必打动他们短期来港工作。相较之下,罗致光在上周四(10日)受访时指出,已有3,000名本地人表示有兴趣加入当照顾员。他们较掌握本地疫情,若社署能全数聘用他们,将可大大纾缓院舍的人手短缺。

安老院舍基层照顾人手严重不足,当局应提供更多资源招聘毕业生,进行较为低中风险的安老护理工作。

从数字上看,政府似乎低估本地人应征的积极程度。或许他们有一部分纯粹是“骑牛揾马”,在失业期间找份短期工作帮补生计。无可否认,疫下院舍照顾工作可说异常辛劳,照顾员平时要为长者服药、喂食、洗澡,牵涉扶抱等劳力范畴,现在更要每天长时间穿保护衣,观察长者有否染疫和其病情,甚至要闭环生活,长者身体状况愈差,需要照顾的范畴愈多愈深入。

照顾工作有价

不论是政府还是业界,多年来也慨叹安老院舍“有工无人做”,疫下有3,000人有意从事长者照顾,反映薪金甚有号召力。争取护理员更高薪金、更佳待遇一点也不过分。护理服务要花的体力和精神相当大,却一直被视为“手板眼见工夫”,专业程度远不够医生和护士,待遇亦远逊此两职业。最后全社会要在世纪疫症后才认同他们的重要性,实属太迟。若果院舍人手在疫前充裕一点,疫情期间即使有部分员工缺勤,人手也未至于足襟见肘,可以更细心体贴照顾长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3.1万元月薪之中,近半是疫情期间的补贴,包括每月2,000元的“院舍员工防疫抗疫特别津贴”,以及每天500元的“院舍员工额外津贴”以资助照顾原址检疫或隔离院友。撇除资助后,私营院舍照顾员实收月薪只有1.4万至1.6万元。可以预期,照顾员的薪金若在疫后重回基本,或者只凭数月工作经验获酌量加薪,难以令他们留在岗位,院舍又要回到人手短缺的日子。

第五波新冠疫情严峻,安老院舍的爆发情况令人忧虑。

调升薪金还要完善晋升阶梯

护理员薪金低一直困扰安老业界,因为难吸引新人人行。社署和非政府机构自2015年起推出“青年护理服务启航计划”,培训不少青年人加入护理行业。不过,至去年6月只有约一半学员完成课程,随后亦有一部分学员入职后不久离职,工作辛苦、工时长是原因之一,但薪金低和晋升渠道有限亦是原因,有些参加者在院舍工作一两年就报读护士课程,希望任职医院。整个计划虽不算是完全没用,但学员视计划为踏脚石,多于帮助他们在业界安身立命。

既然3.1万元月薪能够吸引本地人求职照顾员,疫后不论政府还是安老业界也不能过分偏离此水平。当然,安老院舍质素参差,我们看到不少院舍设备残旧简陋,改善设施较人手更为迫切。另有上市的安老院舍集团疫下盈利数千万元,但基于行业劳工密集,调升每名护理员薪金数千、一万元,企业每年额外薪金开支动辄过千万元,财政负担不可看轻。再者,把这笔开支完全转嫁给院友家属亦不见得可行。就此,政府可以推出不同形式的补助计划,例如与院舍配对资金,在买位计划加大资助额等,同时要完善晋升阶梯,提升院舍长者照顾质素。当然,随着人口老化加剧,在加强院舍照顾以外,政府和社福机构要强化家居和社区照顾,令长者留在家庭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