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成市民居内地 香港政府应承担更多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周二(11日)公布的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37万港人居于内地,占香港人口约5%。香港一方面需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城市更有发展空间和宜居指数,另一方面也需明白中港融合的大势下,居内地港人只会愈来愈多,如何支援这部分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未来的重要的政策方向。

此次人口调查显示,就业、定居与就学是港澳人士常居内地的首三个选项,反映部分港人看重的是中港融合下,北上的发展空间和内地城市的宜居度。虽然此次统计没有具体个案访问,但结合此前深港综合家庭服务、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等机构的访问个案可见,不少居内地港人普遍认为内地物价水平低,置业困难低于香港,因此即便工资不如香港高,内地生活也更舒适。对此,香港政府更反思香港多元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物价楼价的调控,让香港同样变成一个宜居,有发展空间的城市。

深圳蛇口景色(2020年10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当然,港人北上是中港融合大趋势下的必然,政府对此的支援同样也是未来城市间共赢的基础。然而遗憾的是,从过往的支援政策可见,主要政策多由内地提供,香港政府不仅措施稀少,更欠缺行动魄力与决心。

支援内地港人 内地政府更积极?

相比于此次内地人口普查对居内地港人人数、性别比例、居住地等都有详细纪录,香港一直缺乏对这方面的专项统计,以至于想要了解该类状况只能从香港出入境、社会福利署福利申请等数据里东拼西凑。不仅如此,香港政府对内地港人的支援措施更是零散且范围相当局限。其中最多人受惠的便是广东计划、福建计划,然而这两项受益人也不过数万长者。至于2014年推出的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计划,至今也只包含两间内地院舍,而2015年推出的长者医疗券异地使用,一早便为人诟病仅限门诊,且只可用于深圳港大医院,让其他省市、青壮年居内地港人无法受惠。

反观内地,在2018年9月推出港澳居民内地居住证,以方便在内地港人申请社会保障、享受就医就学等福利,又在2020年开设常居内地港人社会保障卡的申领,让内地港人可以享受和当地人一样的养老、医疗福利等。可见内地政府积极支援港人北上安居乐业的种种需要。如果说港府无法推出居住证、社保卡等综合、普适的支援措施,是出于管治权的限制,尚可理解。那么这么多年连扩大异地院舍名录、放开医疗券使用范围都毫无进展,则实在说不过去。

北京三里屯商业区华灯初上。(视觉中国)

事不畏难 服务市民要决心

过去港府一直强调提供这类支援并不容易,然而对比中港政府的具体行动,则不难发现困难虽有,但最大的差异仍在施政的决心和魄力。比如就中港两地救护车互通方面,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在2018年大谈交通制度、发牌制度不同的困难,此后便鲜有进展。然而在深圳市政府即将于6月推出的《跨境医疗措施》中,却敲定了优化医疗转运车辆口岸通关模式。

再以部分药物只在香港出售,居内地港人必须回港取药为例。这一困难在疫情下曾引发内地港人断药危机,香港政府也只暂时委托工联会寄药。然而《跨境医疗措施》却通过“港药通”项目,以港大深圳医院为试点,批准使用香港上市的药物和医疗器械,减少港人特殊疾病必须回港就医的情况。虽然深圳的措施制定并非以方便在深港人为首要目的,具体实施效果也待施行后检验,但措施中诸多港府迟迟未能解决的内地港人就医障碍却有了清晰的计划方案,可见政府决心才是关键。

上海外滩。(视觉中国)

融合趋势 港府要宏观策略

目前,对内地港人的支援更多来自内地政策,内地政府也更为积极、有决心。但支援内地港人始终是香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未来中港融合的必要方向,香港政府就必须主动承担。更何况,对于内地港人的支援,需要两地政府的配合才能更有效率。比如纵然一些居内地港人可以申请内地医保,但由于香港和内地的病历资料并不互通,让长者、长期病患者的治疗仍有困难。因此,面对支援内地港人的政策推动,香港政府也不可抱持搭内地政策顺风车的偷懒心态。

随著大湾区的发展,中港的融合,愈来愈多的港人北上是大势所趋,香港政府需要更远大的目光,处理不仅仅是长者异地福利、医疗、院舍安排,更有港人子女升学、置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