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治肝癌造福病人 什么比技术更难突破?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肝癌是本港常见癌症之一,每年新症数目约1800宗,死亡人数1500多人。视乎肿瘤位置、大小,以至病人本身的肝脏疾病,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外科切除手术。但组织碎化技术(Histotripsy)利用高强度超声波在肿瘤内形成微气泡,可以精确破坏癌细胞。治疗过程只是10至15分钟,与传统消融、放疗或手术相比更有针对性和有效。这是为什么李嘉诚基金会捐赠仪器给香港的医学院时,其主席李嘉诚形容“多么不可思议”,认为“组织碎化技术有如一份科技礼物”。

组织碎化技术由密歇根大学的徐蓁在研究中发明,后来透过大学相关企业HistoSonics商业化为Edison Histotripsy系统,并于2023年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肝脏肿瘤。除了美国18个州之外,香港以及阿联酋都已经引入仪器,未来还可能进入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等地方。

在香港,李嘉诚基金会最先于去年8月向港大医学院送赠仪器,由基金会、港大医学院和玛丽医院基金会各资助十名病人,在玛丽医院合计30名肝癌患者接受了治疗,而且消灭肿瘤成功率达百分之分。其后基金会又将2.0系统送赠给中大医学院,由基金会、医学院和威院慈善基金各资助10人,威尔斯亲王医院共30名病人可以受惠。连同培训医护人员使用系统,基金会的送赠涉及4680万。加上基金会也向养和医院捐赠了一部组织碎化技术仪器,估计金额可能达到7000万。

近日传媒报道,港大的仪器转赠港怡医院,中大的就给予中大医院,意味三台仪器悉数落入私家医院手中。港怡亦在网站公布月底起利用新仪器为肝癌病人治疗,检查连手术套餐收费30.8万元起,合资格香港居民可获减免五万元。对此,立法会议员陈凯欣认为观感不理想,担心玛丽医院可能因为人手不足、欠缺专家等而没有善用这部先进仪器,认为医院、港大和医管局要了解为何仪器未能留在公营医疗体系。

据《香港01》了解,港怡医院将获李嘉诚基金会送赠一部新的组织碎化技术仪器,即全港第四部。至于中大医学院获赠的仪器放于中大医院治疗病人,据报亦是送赠协议的内容之一。不过无论如何,玛丽和威院两间龙头医院在临床试验结束后,相信都不会拥有组织碎化技术。正如医管局前行政总监陆志聪指出,公立医院在引入新仪器时有既定程序,需要一定的病人临床数据,亦须考虑人手配套及医院预算,引入过程可能较长。这对于负担不起私家医院收费的病人而言,无疑是个坏消息。

须知道去年基金会送赠仪器时,李嘉诚曾经形容这是“较能负担得起的治疗选择”,又期望“可以大幅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也可纾缓公营医疗服务在老龄化社会对政府所造成的财政负担”。但原来即使有了“多么不可思议”的技术,两间医学院的人手又接受了培训,两间医院又累积了多个临床治疗的宝贵经验,依然无法让更多患者受惠于组织碎化技术。如果是成本因素,值得衡量的是采取新技术之后可以节省病人多少住院日数以至其他治疗成本,以至是广泛应用可以摊分引入成本,实际而言是否不可负担。如果是程序问题,站在病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恐怕说服力有限。

一方面,面对每年1800宗新症的需求,值得我们将技术留在公立医院应用,甚至研究融入标准医疗,令香港人不会因为费用问题而错过更新、更好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养和和港怡两间高端私家医院引入了组织碎化技术仪器,意味不但可以透过公私合作等方法共享技术,转介患者到私家医院接受治疗,本港甚至可以吸引海外患者,加强发展医疗产业。

事实上,港大医学院已经成立全港首个肝癌研究部,是美国以外首个提供超声波组织碎化技术培训和研究的基地,并将投放不少于1000万元的配对基金,冀能把该技术应用至更多不同种类的癌症;中大威院跨专科团队也开展临床研究,同样进行将组织碎化技术的临床应用从治疗肝癌扩展至乳癌等多种癌症。先进的医疗技术若能得到广泛应用,对于临床研究会是重要帮助。制度和流程的破局,不应该比医学技术的突破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