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的经济结构不利社会发展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打击垄断行为近来成为内地重要经济政策,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等平台经济被指垄断而遭调查。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展开了对包括微软、Facebook等科企的反垄断调查。一时之间,全世界都在反垄断,甚至成为一种风气。香港亦正好借此机会检讨是否也有经济垄断的问题,甚至是否成为了本地经济的结构问题。

香港是否有垄断问题?首先我们得从什么是垄断开始讨论。垄断的定义本身是个复杂的问题,并非非黑即白或可一刀切。大部份经济与行业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垄断行为,有些是天然,有些是人为的。例如,在高投入但低回报率的行业,一旦有先驻公司提供稳定服务后,便很少出现竞争,市场倾向形成天然垄断。有时,公共行政认为某些服务或货品是市民的生活必需品,市场机制或存在风险,就会出现由公营垄断的人为垄断,例如由水务局统一供应食水。

日本巨头的经济成果

即使在自由市场中,基于行业生态或是发展需求都会出现垄断情况。例如高科技行业在初起步的时候,由几间巨企对市场进行多头垄断也有一些益处。这样可以减低原本已属于高风险的高科技行业的风险,也可以集中市场利润到几个公司推动科研。某些高科技研究的突破需要集中资源,如果市场过于分散而又各自为政就难以发展起来。例如1970年代,日本政府通过“超大型积体电路(即“半导体”或“芯片”)”计划,强制国内几大巨头如日立、NEC、三菱等分享半导体技术,集中力量攻克问题,更一度令美国半导体行业几乎崩溃。

垄断可能有一定的好处,然而也会有坏处。袭断会降低竞争行为,减低创新性,对市场结构造成破坏等等。这已有很多研究说明,问题是我们应当如果平衡垄断的好处与坏处。

香港没有大型科企,但也有自己的垄断问题。

香港的垄断是健康吗?

垄断几乎无处不在,只是程度与效益问题。那香港的垄断是否对经济是有益还是有害?以地产界为例,地产本身要高投入成本,加上长期的高地价现象,已经有天然垄断的倾向。大地产商即使囤积农地或空置一手楼,既没有影响销情反而可以待价而沽,便说明了他们的影响力之大。不少本地地产商获得利润后,向各行各业进行更大的并购,扩大行业多元化,从而做到企业垄断经济的效果。这些并购虽然并非一般所讲同业并购垄断,但却造成社会大部分日常消费被几个关键大财团所垄断占有,“地产霸权”之说不胫而走。

以超级市场为例,惠康与百佳两个集团已占本地超市市场近七成。百佳其实是和黄集团旗下,而惠康则是怡和集团旗下。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太古集团的国泰、长实的港灯、新鸿基的九巴等等事业。虽然这些垄断不像一般同业垄断一般,但新兴公司想加入不同行业,则难以挑战巨大集团所形成的市场效益效果,难以开放竞争。而市民日常消费离不开这些财团,也同样令他们难以享有格价竞争带来的好处。

我们应反思这样的经济结构能否为整体社会制造更好的创新效果。若然垄断现象只是维护了大企业的利润稳固,其所能惠及的只有这些既得利益者,那政府显然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让香港的经济真正做到经世济民,裨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