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救重回低位的出生率?
本星期二(15日),政府统计处发布了最新一期《1981年至2019年香港生育趋势》统计专题文章,内容提到2019年本港共有52,856名活产婴儿,数目相对于年中人口仅有7.0名,亦即粗出生率已经回落至跟2003年低位相同的水平,有关问题不容忽视。
统计处分析认为生育率变化受到下列几个因素影响:一是香港女性普遍迟婚,二是女性独身情况增加,三是妇女推迟首次活产,四是生育女性倾向单产,五是已婚女性的生育率下跌,六是离婚率有同步上升,七是内地女性在港产子数目下降。
香港出生率处世界末五
尽管统计处报告认为香港生育情况跟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其他亚洲经济体相若,但世界银行整合资料却显示2018年香港粗出生率已经是全球所有国家和经济体的倒数第五,仅高于摩纳哥、南韩、波多黎各和圣马力诺,甚至较以“少子化”问题闻名的日本还要低。
还要注意的是,最新数字只是反映2019年中的本地产子情况,而考虑到过去一年本港受政治风波与新冠肺炎影响陷入动荡局面,不少市民因此推迟结婚与生育的计划,未来香港出生率数字恐怕只会跌至比2003年更低,情况不容乐观。
鼓励产育有赖改善生活
短期来说,当局有需要推行更多鼓励生育的措施,譬如进一步增加子女免税额、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具针对性的育儿津贴、设立子女教育免税额等,并且加强对各种学前教育、儿童服务的支援,减低生产和照顾婴儿对于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刺激市民本地产子意欲。
但是长远来看,想要扭转出生率低下的情况绝对不能只看生育问题本身,因为市民不愿生育归根究柢都是本地生活成本太高所致。当楼价、租金、物价等各种开销都处于高不可攀的水平,年轻人连照顾自己都未必做得到的时候,又怎可能还去组织家庭、生儿育女?
所以在直接鼓励生育的同时,政府必须也继续做好改善广大市民生活条件的工作,像是在“住”方面广建公营房屋、增加人均居住面积,在“行”方面减少通勤时间、下调公共交通费用,将香港打造成一个能安居乐业的社会,才能真正吸引人在这里成家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