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参加“普及检测” 既是为己更是为人
俗称“全民检测”的自愿性“普及社区检测计划”将于9月1日开始,只要有足够市民参加,相信有助找出隐形患者,让社会尽快走出“疫境”。可惜在全民检测的酝酿阶段,社会流传许多难以证实的阴谋论,就连专家亦对计划意见不一:政府专家顾问、中文大学呼吸系统学讲座教授许树昌表明会参与,但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则明言不会参加,亦无打算报名协助采样。虽然各人可以有不少原因选择是否参加,但何柏良选择不参加的理据却值得商榷。
何栢良周一(24日)接受媒体访问时认为,在政府三管齐下(病学检测、特定群组检测、全民检测)策略下,全民检测成效很低。与此同时,他自称有严格管理自己的生活,除了上班就会回家,即使外出购物也不会脱下口罩,因此相信“中招”的机会微乎其微,不会怀疑自己是隐形传播者。
何栢良是传染病专家,其意见自然很有份量。问题是,作为一位有名望的学者,这样说似乎不太严谨。任何人应在接受检测后才确认是否受到感染,这才是科学。一些市民可能会受其言论影响,以为只要严格管理自己就不必参与检测。过份“自信”势必令人掉以轻心,导致部份潜在患者无法被及早识别,为抗疫战带来负面作用。我们与其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倒不如相信客观的科学检测,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有些人以为检测是为了保障自己,但其实同样重要的是保障他人,让社会整体减低风险,制造有利条件恢复社会运作。
“假阳性”不会压垮医院
另外,最近坊间有一种说法,认定全民检测下的假阳性个案可能压垮医疗系统,但这显然属过虑。即使是不打算参加检测的何栢良也不得不指出,确诊者在入院前会做三次病毒检测,假设每次检测的假阳性率是百分之一,重复做都是假阳性的机会只有一百万分之一。因此,市民被错误送入医院的机会微乎其微,“压垮医疗系统”一说自然是杞人忧天。
近日的确诊个案明显回落,第三波疫情似乎已到尾声。但正如《香港01》多次指出,行百里路半九十,愈是接近终点,愈要谨慎。既然市民可以免费进行病毒检测,何不珍惜机会?只要尽快“清零”,我们才可逐步重启经济,让死气沉沉的香港恢复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