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香港人没把握善终 院舍与社区角色不足
台湾首名急诊与重症加护专职医生、台北市长柯文哲曾幽生死一默:“人生结局有两种,一种有插喉,一种没有。”生老病死为人生必经,但要有尊严地死,在香港却不那么容易。
9月展开的预设医疗指示及居处离世公众咨询于周一(16日)结束,包括预设指示的法律效力及形式、是否修例便利住客在安老院离世等。惟一项调查发现,逾半市民没把握能够“善终”,且约半数人不清楚晚期照顾。
人生走到尽头,“善终”需要的不只是药物及棺材,还包括面对痛苦及死亡恐惧之时的心灵慰藉及亲友支持。团结香港基金委托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的调查发现,86%受访者期望人生最后能够留在社区而非医院,逾半数人希望在治疗之外得到亲友支援,但多达55%受访者对处理晚期照顾事宜“稍没信心”、“没信心”、“非常没信心”或“不知道”。
医院并非必然“终点”
另外,香港人对于晚期照顾的认知亦停留在走进医院,77%受访者不知道提供晚期照顾服务地点,分别仅58%及44%人明白晚期照顾服务除了“殡仪协助”之外尚包括“心理辅导”及“社交支援”。
所谓让病人留在社区,是让病人在其选择的地方走完人生最后一段,例如在家中、安老院或护养院等熟悉的居处里,而不一定在医院仰望天花白灯。虽然八成多市民有此心愿,不过事与愿违,96%香港长者都不能如愿。根据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的报告,安老院的长者住客于医院离世的情况相当普遍,超过96%的65岁及以上病人在医院死亡,而于医院病逝的病人之中,约四成居于老人院、安老院或护养院。
目前安老院碍于法例要求,处理老人自然死亡的个案程序较为复杂,导致安老院大都倾向将老人送到急症室,老人院长者要在居处离世变得困难。根据《死因裁判官条例》,病人若于安老院内自然死亡,该个案必须通过警方向死因裁判官报告,在有需要时,警方和法医科医生甚至会进行调查及验尸。政府9月展开公众咨询,计划简化程序,便利安老院处理自然死亡个案,给予病人除了医院以外的其他善终选择。
安老善终不可或缺
不过,政府修例放寛自然死亡个案的呈报要求同时,必须完善监管安老院,保障长者权益。过去个别私营院舍服务素参差,小则对待老人态度恶劣,大则程序紊乱错陋百出,业界更屡番传出丑闻,例如早前有传媒报导长者被绑至手脚瘀黑。申诉专员公署去年亦批抨《安老院条例》及《安老院规例》落后,严重的违规事项未能涵盖,截至2019年前的过去四个年度,社署钉牌数字“保持清白之身”。安老院舍在的长者善终服务上的角色至关重要,但社监管力度有限,安老院舍无惧违规,政府必须加强监管。
完善的临终照顾服务,应该由医院、安老院舍和社区提供多方支援。若将晚期照顾服务的职责全盘推到任何一方,都会令现时医疗及社福系统的负担百上加斤。惟香港受限于医疗、社福人手不足,长者冀在社区终老的愿望难以即时实现。团结香港基金政策研究院主管黄元山直言,公营医院系统超负荷,公营医疗急切需要与社区医疗衔接,惟现时社区医疗资源不足,香港要建立社区医疗系统“差不多从无到有”。
短期内,政府可为建立晚期照顾服务先作好准备,包括承担整合“医社合作”资源的统筹角色。目前医管局、卫生署在善终服务上的权责不清,例如提供长者健康服务、法医服务等,但医管局亦负责管理全港公立医院,以及相关的医疗服务,两者应在长者善终上作好协调,避免共同负责变成互相卸责。作长远计,政府更须支援医疗人材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