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维亚总统下台 化解僵局还须重返政治机制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以天空之镜闻名的南美洲国家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Evo Morales)在10月大选后涉嫌选举舞弊,触发民众示威和罢工,终使莫拉莱斯连同副总统宣布辞职。惟当局态度软化并未为乱局换来生机,参众两院领袖相继辞职,更造成权力真空,社会陷入无政府状态。面对社会情绪高涨,重新举行大选相信是乱局之出路,让大众公平、公正地各表意愿,抚平撕裂,化解分歧。

莫拉莱斯实非“普通独裁者”

莫拉莱斯辞层后避走墨西哥,寻求政治庇护,但其落得如斯田地,也不等同于施政不获大众认同。莫拉莱斯2006年成为首位土著出身总统后,相继在2009年和2014年再度赢得大选,成为能与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Hugo Chávez)齐名的拉美左翼领袖。莫拉莱斯两度连任,原因绝非如上世纪南美洲诸国的命运中,枪杆子出政权的风气依然阴魂不散,而是归功于其扶贫政策。是故,莫拉莱斯宣布辞职时强调自己是“政变”受害者,不是没有人认同。

在莫拉莱斯的政治长寿剧中,左翼草根“争取社会主义运动”(Movimiento al Socialismo,MAS)的功劳实在不容忽视。MAS早在1998年已经成立,到莫拉莱斯上台后,更串连起农村和城市的民众,形成一股强大的选民基础和政治势力。在2006年至2014年的选举中,MAS不但主导了选举结果,更是唯一拥有全国影响力的政党。与此同时,莫拉莱斯与MAS重塑了国内的政治权力分布,扩大选举权和行政任命的方式,将原先被边缘化的群体,重新纳入全国政治制度。此举不仅提升了土著和农民在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同时使他们成为莫拉莱斯的坚实支持者。

莫拉莱斯主政时期最重要的政绩,是他扩大了社会福利的保障层面,贫富差距显着缩窄。受惠于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莫拉莱斯就任后便对采矿业开征新税,以便增加国家税收,继而调配至公共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新增的公共支出没有造成当局财政失衡。在2006至2014年期间,玻利维亚每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不但达5.06%,基尼系数更下跌了19%,逐渐洗脱了南美洲最穷困国家的昭名,成为国际社会啧啧称奇的范例。

2016年,玻利维亚进行放宽总统连任限制的修宪公投,尽管反对票占多数,惟莫拉莱斯政府将这一议题交予宪法法院裁判,最终他仍然获准再次参选总统。(Getty Images)

重新大选成出路

即使已有政绩引证莫拉莱斯的管治能力,但是次民众因为2016年的修宪公投,对政府甚为不满。2016年2月21日,莫拉莱斯欲以公投形式,废除宪法规定总统最多任三届的限制,提案以些微之差(约51%反对)遭到否决。莫拉莱斯纵然口里表明尊重公投结果,翌年却用司法手段申请废除任期限制,而最高法院更引援了《美洲人权公约》来否决现行的宪法和公投结果,此后民心渐见背离。

尽管莫拉莱斯的支持度已经今非昔比,惟亦不能直接跳到他已完全被民众唾弃的结论。10月大选后,美洲国家组织(OAS)发表报告,详细说明投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并因此呼吁当局应“彻底调查”,查明责任谁属。不过选举前的民调亦显示,莫拉莱斯的支持度仍高于反对派领袖、前总统梅萨(Carlos Mesa)近一成。即使宪法规定,若候选人须领先次名不足10%选票,便须举行次轮投票,但可推论若是次选举没有爆出丑闻,莫拉莱斯亦有机会在次轮大选中击败对手,再度成为总统。

须强调的是,这并非要将选举舞弊合理化,而是要点出莫拉莱斯绝非民心尽失,反而军警倒戈,才是乱局中火上添油的燃料。总体而言,莫拉莱斯的支持者则多来自工人阶级,或住在高地的郊区、农村地区,反对派主要阵营来自东部低洼地区的中产、城市阶层。当国家的政治势力须以地理、阶层和种族划分之际,另加建制和反对两派的支持度不相伯仲,军警贸然介入政局且迫走莫拉莱斯,不但会使该国“土耳其化”,同样不会使MAS的支持者信服,加剧社会撕裂。情况就如莫拉莱斯的信徒也学会像反对派般,走上街头示威抗议和破坏,以表其忠诚的支持。

玻利维亚解决政治乱局之道,理应是重新举办一场公平、公正和公开的选举,让民众按现有的制度表达意愿,拾回民主作为社会规范的本意。由于整场乱局的起因,是因民众不满MAS涉嫌选举舞弊而起,故在反对派对当局的公信力信心尽失之时,玻利维亚可考虑邀请美洲国家组织派出选举监察员,化解两方分歧。这做法虽或被视为邀约“外国势力”干预政局,但借用早于1951年成立、具有公信力的跨国组织作为仲裁者,确保成员国国内的争端以和平方式化解,实不失为可考虑的选项。正如组织成员国阿根廷和秘鲁等,均强调政权须和平过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