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杀平民的墨西哥毒枭 为何打击不尽?
虽然墨西哥内战早在1920年已结束,但该国的治安却因毒品泛滥,使民众长年活在犹如内战当中。周一(4日),墨西哥北部有贩毒集团的枪手在伏击三架车辆时,怀疑误认目标,残杀了最少六名儿童和三名女士。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事后已向墨西哥总统洛佩斯(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伸出援手,但无论从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打毒品战争(War on Drugs),或是2006年墨西哥的“翻版”经验看来,美洲大陆毒品泛滥,不单是依靠压止北美洲庞大的市场需求,更要让一众位于供应链中、上流的发展中国家,找到种植毒品以外的经济作物,这才能完成毒品战争的目标。
毒品战争治标不治本 贫穷才是万恶之源
对墨西哥的民众而言,帮派斗争带来的飞来横祸,犹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撇除上述居于墨西哥北部的美国公民的不幸,上月中旬,当墨西哥军队拘留了知名毒枭“矮子”古斯曼的儿子奥维迪奥(Ovidio Guzman)后,其所属的锡那罗亚集团(Sinaloa Cartel)随即展开复仇。除了架设路障外,集团的杀手更突袭了第九军区的设施,造成14人死亡(当中四人是平民)。但更荒谬的是,安全部长对奥维迪奥获营救的辩解——Alfonso Durazo表示,因为国民警卫队遭到猛烈围攻,迫使他们因安全考虑而撤离,以“恢复城市的平静”。这不但反映出帮派的硬实力已经可媲美常规军队,也足见符合墨西哥国情的“止暴制乱”。
早于2006年,墨西哥时任总统卡尔德龙(Felipe Calderon)已誓要以战争的姿态,肃清国内的毒品问题,惟十多年后的罪案数字却不跌反升。据墨西哥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去年该国共有35,964宗谋杀案,这不仅是现代墨西哥史上最暴力的一年,更远超卡尔德龙主政前每年平均约一万宗的数字。除此之外,自墨西哥版的毒品战争开展后,该国的毒品集团数量却由六个大增至37个,估计年收入达190至290亿美元。尽管有此现况,部分是因卡尔德龙的政策只执重逮捕的犯罪集团首领,使至不少集团化整为零。但可以肯定的事,这地下行业可谓是国民的暗黑“支柱产业”,即使衍生了不少社区安全问题,却又为贫苦大众创造出不少就业机会。
然而,不论是尼克逊还是卡尔德龙的经验也反映,以军事化的铁腕手段打击贩毒组织,其成效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毒品战争有别于常规战争之处,是帮派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虽然似一场内战,但却出现“永不投降”的结果。由于毒品行业的流动性甚高,使它容易应对突如其来的外在环境转变后(如核心成员遭逮捕、内部分裂等),重新组织,再度活跃。一如“矮子”所言,战争可在某特定时间结束,但“毒品贩运永远不会完结”。
上世纪70年代,拉丁美洲的毒品大举流入美国国内市场,迫得时任总统尼克逊须向毒品宣战。起初,美国透过资金和情报,援助哥伦比亚当局消灭麦德林集团(Medellín Cartel)及其首领、毒品教父艾斯高巴(Pablo Escobar)。可是,即使艾斯高巴终在1993年遭射杀,但哥伦比亚输往美国的毒品数量却是有增无减,卡利集团(Cali Cartel)得以承势而起,借机吞并麦德林集团的市场。其后,当卡利集团成为美国政府的眼中钉并遭消灭后,北部山谷集团(Norte del Valle Cartel)又再取而代之。这都反过来引证了尼克逊自己所言,“只要市场有需求,自然有人会愿意承担风险,满足需求”。
须强调的是,毒品战争失败之处,是在于当局只顾解决问题的表象(即毒品、枪枝、帮派冲突),而非针对地解决贫穷此一万恶的根源。现时,美洲的毒品交易已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由南面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制毒原料(如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取道中美洲(如墨西哥、巴拿马等)作为中途站,再输往北面美、加两大的消费市场,故单靠铲除贩毒集团,也只会有“一鸡死一鸡鸣”的无奈现实。
从供应面而言,拉丁美洲大量农民愿意种植鸦片、可卡因等原材料,铤而走险协助偷运毒品,实非他们天真地不知毒品的祸害,而是这些农作物的利润,超远种植玉米、大豆、甘蔗,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脱贫,离开生活的窘困。其实在审视全球毒品问题时,切忌以单一国家的视野,空想堵截某处的供应就是最佳的解决之道。这样不但会像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深陷无止限的暴力循环,更会忽略了供应链上每个构成毒品泛滥的个别成因,最终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