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子杰遇袭见社会误解 少数族裔污名何时了?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民阵召集人岑子杰周三(16日)于旺角街头遇袭,不但头部出现多处伤口需要缝针,更是他于个半月来第二次受袭,再次引起社会震怒。不过是次袭击事件的其一焦点,却落于少数族裔的身上,事关部分疑凶疑似是南亚裔人士,网上讨论更一度将矛头指向他们,并曾号召对有关群体“私了”。然而有网民如此反应,无疑折射出公众对社会上的少数群体仍存在不少误解及负面标签。如果无知、误解甚至排他情绪继续弥漫社会,少数族裔要融入本地生活只会愈见困难。

“南亚”应为众矢之的吗?

岑子杰受袭,“南亚”一度成为众矢之的,有网民曾针对南亚裔人,提出本周日(20日)游行期间破坏清真寺、重庆大厦等少数族裔集聚的地点,借此迫令相关群体“交人”。虽然其后网民已否决有关提议,但却足见社会不少人仍对少数族裔充满误解,这容易衍生对立、敌视等不必要的行为,对香港作为世界文化荟萃的国际都会来说,实说不过去。

根据网上图片,岑子杰倒卧在一辆私家车旁,头部及手部大量流血。

必须指出,南亚裔人士只为统称,当中指涉的包括印度人、尼泊尔人、巴基斯坦人及其他如孟加拉人及斯里兰卡人等的南亚裔人士,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背景,将南亚裔人士与穆斯林划上等号本属无知,更遑论是将矛头放诸于回教群体,企图以武力迫令他们交人,更是无根据地联系回教徒与受袭事件,实无任何理性可言。

另外,破坏重庆大厦之说同属无稽。重庆大厦不仅作为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也有不少旅店在此经营,汇聚了不同的本地少数群体,当中除了包括不同的南亚裔人士外,亦有为数不少的非洲裔人士,甚至来自欧美和内地的人士。然而在目前剑拔弩张的政治气氛下,这种对少数族裔的误解,差点就酿成大错,不但使无辜人士无奈受灾,更破坏港人与少数族群间的脆弱关系。

以偏概全 不助认清事实

归根究柢,社会对少数族群缺乏认识、理解并非新事,甚至在有媒体肆意渲染下,少数群族易于被扣上种种的污名,被部分人视作为社会问题的根源。不难发现,社会过去存在一种南亚犯罪论,认为南亚裔人士较常与罪案扯上关系,故视之为破坏社会安宁的源头。

有关论者常引用本地犯罪数字,举例说在2016年中因涉嫌干犯刑事罪行在香港被捕的人当中,有4,703人为非华裔人士,占全年被捕的14.1%,然而同年非华裔人士占全港人口只有约6%,论证出南亚裔人士较一般人更有犯罪倾向。但细看政府非华裔人士的分类,包括菲律宾人、印尼人、泰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南亚裔人及其他亚洲人,当中南亚裔人士只占整体的18%左右,更远较菲律宾人(40%)及印尼人(33%)为低。加上警方无按被捕人士的国籍或种族作分类统计,只得笼统的“非华裔人士”数字,故南亚裔人士更有犯罪倾向的说法,根本没有根据,说穿了亦只是社会因误解而强加于人的负面标签。

社会有论调总把南亚裔往往与犯罪划上等号。

更甚者,早年有关难民的争论同样印证社会对少数群体的偏见。有种论调认为,有不少犯罪人士为滞港“难民”。所谓的“难民”实指是在港提出酷刑或免遣返声请的人士,并非已获审批资格的难民,而在上述犯罪数字中,政府称当中有1,506名非华裔人士获保释,而且当中大部分为免遣返声请人,导致“难民”为罪案源头的说法更似是掷地有声。不过,政府未有列明所谓“大部分”的具体数字为何,而且未有交代其他被捕的非华裔人士同为免遣返声请人的数字,始终难以得出“难民”具犯案倾向的结论。

诚然,非华裔人士及免遣返声请人的犯罪数字或许较一般人为高,但不能忽略就是他们在港生活所面对的困难。免遣返声请人的申请须由香港入境事务处审理,虽然近年审批效率有所提升,但此前其过程动辄数年,期间不但不能工作,而且只有每月约为3,000元的食物、住宿和交通等非现金津贴,实难以在香港此百物腾贵的社会生存,不难看出此恶劣的工作环境更有理由为他们走上歧途的主因,不少有心之徒更可利诱苦无依靠的南亚人代劳犯事,即使事败也可有他们代罪,从而逍遥法外。

社会尚有理性声音

不应“一竹篙打一船人”的道理或许浅易,但社会习惯对少数群体不予体谅、了解,自然将后者部分的“丑恶”无限放大,深化对立与敌视,故过往才有政党倡议复建难民营,社会对热枕帮助少数群体议员戏谑为“难民之父”等讽刺之事。至于是次岑子杰受袭一事,警方须尽快辑拿涉案的疑犯甚至幕后主使者,以维持社会治安,但如社会简单将少数群体视为元凶,未免捉错用神。

岑子杰事后呼吁不要“私了”(资料图片)

幸而,社会仍不乏理性声音,不少保持理智的网民始终能认清“私了”将殃及无辜,甚至明了种族身分并非事件重点,有关提议似乎就此告吹。即便受害者岑子杰本人在受袭后,亦呼吁示威者切勿“私了”,反希望市民能将情绪转化为和平理性的游行,有助阻止种族仇恨继续发酵。以上种种迹象显示,社会上始终不少人能分清事非黑白,甚至可换位思考,明白少数群体的处境、无奈,这种同理心正是促进社会共融的关键。此后社会各界应续以互相理解,渐以消洱不同族群间无谓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