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丝“移民”微博 我们的社交媒体在围炉取暖吗?
近日,不少警员和“蓝丝”开通微博,被指走进与支持他们的内地人的同温层之中。无疑,在网络世界,立场认同和价值观取向等精神层面的差异,形成了一道道更难跨越的海峡。但这亦叫人反思,我们平常惯常使用的Facebook等社交平台,难道便没有被不同意识形态区分、各自围炉取暖吗?
微博上的“新移民”
最近,内地社交平台出现了受人注意的“新移民”。8月25日,用户“katypang1011”发表了第一篇微博贴文,随后迅速吸引逾万粉丝,大受追捧:“女神啊”、“巾帼英雄”。她便是反修例事件中,曾经引人关注的女警。7月在葵涌警署冲突中举枪警长刘泽基的太太亦成为了微博新用户“我的型爆老公”,与网友就内地生活的经验、手机支付等话题聊得不亦乐乎。其“9月8日,我们为回归祖国终于展开了预备工作!”的微博更被微信文章等内地社交网络平台广泛转载和引用,内地网民纷纷表示欢迎。
事情引起关注,正是因为许多香港网民很少上内地网络平台。香港和内地在虚拟世界里的区隔,比在现实中更遥远。现实世界里,搭高铁由香港到深圳过短短十几分钟,每到周末,来香港购物的内地人和去深圳消费的香港人,比比皆是。而不同的网络平台却比深圳河更效地的将香港和内地社群区隔开,香港人多用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内地人则多依赖微信、微博、QQ等,就连内地影片app抖音也分为内地版和港台海外版(TikTok),各自在不同网络国度里所关注的事件、谈论的话题、惯常用语等都相去甚远,近无交集。
网络“移民”背后映射的是立场、价值观倾向等精神层面的社群重组。反修例风波爆发以来,亲政府、建制的群体(泛称“蓝丝”)愈来愈多接触内地的网络世界。相反,支持示威的网民多聚集在Facebook、Instagram等,甚至在Twitter上向外国发声。大家都在寻找与自己精神价值更为契合的网络社群。
沉默的螺旋
7月,立法会议员何君尧开通微博,不同于“katypang1011”、“我的型爆老公”主要分享生活琐事,何君尧的微博更多政治话题,比如呼吁施行《紧急法》、十八区清洁活动汇报、分享屈颖妍、伍淑清等立场相近人士的政治观点与访谈等。作为在内地被封为“建制战狼”的香港亲中派,何君尧的微博很快吸引了70万粉丝。相比于其开通已久、却仍只有13万关注者的Facebook专页,微博的反响显然鼓舞人心得多。大概也因此,何君尧似乎更倾向于经营他的微博帐户:从7月下旬至今的短短两个月内,他共发布了逾400条微博。以9月14日为例,他在一天内于微博发布了15条贴文,而同一日在Facebook专页上,他只发布了三条贴文。
这种现象并不难解释。根据传播学的“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论,当人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少数派,便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他们自觉看法与多数人一致,便会敢于说出来。随着多数人的观点得到更多媒体关注,其主流地位更强,弱势意见更弱。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香港的建制派、“蓝丝”纷纷“移民”微博,不管是交流生活琐事,还是表达观点,他们都更能在内地社交网络平台上获得认同。相反,“黄丝”、反政府的市民,则爱留在Instagram等香港年轻人惯用的社交平台。
意识形态的围墙
各自选取合适的群体,固然能让人较能排解苦闷、畅所欲言,然而我们也须警惕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学者指出,观点相近的网民一开始就有某种偏向,通过网络上的相互影响,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愈来愈紧贴主流观点,失去了独立的分析和判断,群体内的看法亦容易走向极端,即群体极化效应。如今,微博上逢示威便有人说是港独,和Facebook一些反修例KOL合理化所有示威行为,都反映出这种趋势。
曾经有人在网上调侃:将台湾亲中派与香港的反修例群体互换,亲中的都在香港,不愿亲中的都在台湾,便可以各自惬意地生活。谁曾想到,这正在网络世界逐步实现。“蓝丝”逐渐“移民”内地社交平台,“黄丝”以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为文宣基地。两地之间浅浅的深圳河难以阻隔人交流的障碍,意识形态的差异却是难以跨越,成为余光中语境中的新“乡愁”。当人在网络上寻求到足够认同感后,反而容易加剧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唯有勇于拆除网络社群的柏林城墙,社会才有可能在现实中找到共识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