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表达诉求 焦点须清晰 不合作运动非万试万灵
7月24日早上,金钟港铁站有市民发起不合作运动,自当日7时许上班繁忙时段集合,部分人士阻碍车门关上,情况一度混乱,期间也怀疑发生推撞事件。警员介入后,金钟站列车班次至9时半才陆续恢复正常。毫无疑问,这些市民在表达对修订《逃犯条例》及总体政府施政的不满,然而社会亦应反思,不合作运动是目标和意义何在。
不合作运动,是以非暴力行动对抗政权,起源于甘地对抗英国政府殖民统治。当中最著名的两宗事件,一是1921年,公开焚烧“洋布”,鼓励本地生产,抵制英国倾销布料;二是1930年的食盐长征,甘地带领群众步行390公里到海边自制食盐,扺制英国滥收盐税,运动维持足足24日。两者目标均是对准英国,捍卫的都是印度人的大众利益。印度人参与不合作运动的愿景,是改善未来印度纺织业的生计、以及食盐不必再被滥征苛税。
印度过去的经验当然不能直接套入香港,印度的殖民地背景与现在的香港更是不能直接比较,但香港人发起不合作运动,尝试提高政府的管治成本,却是不争的事实。香港人因此须认识不合作运动的本质,避免为了抗争而抗争,甚至迷失方向。
平情而论,阻碍列车开出的行动纵或能引起社会关注,但影响的也只有日夜谋生的普通市民,高薪厚禄的主事官员始终置身事外。再者,一般游行示威,政府会预早通知市民,让市民有所准备,例如选择其他交通工具,或者提早出门。相较之下,是次“不合作运动”在网上群组号召,讯息未必遍及所有人,而港铁难以及早应变,大部分上班族和一般市民也毫无预备,比一般示威更容易挑起不满。
近日,社会愈来愈多声音呼吁政府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查清这两个月以来的民怨和冲突,惟政府一再拒绝。面对这种情况,香港市民尝试发起不合作运动,动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任何社会运动也须考虑理念、原则、效果等。无意义地阻止列车开车,只会伤害普罗大众利益,实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