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隽热卖】若不订最低居住面积 龙床盘势遍地开花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屯门菁隽去年底首轮开售,因为开价过高,73伙只卖出两伙,惨淡收场。七月初劈价再推三百多个单位,包括被讥讽为“龙床盘”的实用面积 128 平方呎单位,旋即几乎售罄,艺人麦明诗亦陪同家人购买。
这证明,只要调低楼价,总会有人洽购纳米单位。发展商见到销售策略成功,亦有盈利,很可能会有样学样,不断试探面积下限。为了保护居住质素和尊严,杜绝楼市歪风,政府必须建立最低居住面积,继而发展居住面积合宜的资助房屋,与私人市场竞争。

其实,单就菁隽的发展经历,就能见证近年楼市疯狂。原发展商俊和发展在2014年投得地皮,价值只是2.3亿元,每平方呎楼面地价为1,530元。地皮规定最少兴建140个单位,坊间预期最终单位量相差不远,最终竟规划出多一倍半的单位,当中包括128平方呎的单位,只及一个私家车位。当撇除墙身等结构后,可用面积相信更小,只有90或百余平方呎。发展商代表当时戏言皇帝睡觉只需一张床,故被谑称“龙床盘”。

现发展商之一升域集团在2017年以12亿元购入全幢物业业权,一度有意改成高端老人院项目。在2018年5月,再有企业以26.2亿元购入楼盘部分权益。经过转手及入股后,发展商要再牟利就往往会调高呎价。

发展商最近为了推盘促销,又减价又打折,但单位平均呎价仍至少1.3万元,绝不便宜。麦明诗在回复记者查询时,直言“上车好困难,要一步一步嚟,会继续努力工作”。的确,若只靠工作储蓄置业,起初就只能购入小单位。

政府平抑楼市 不是做太多而是做太少

地产界别总会推搪,指纳米楼有价有市,主因是迁就按揭成数限制,若买家要高银行按揭成数上会,就只能购买最高400万元的单位。发展商顾及销情,唯有将货就价,缩减单位面积,压低总楼价。第二,政府推出多项楼市辣招,迫使投机者由买卖中上价盘到买卖中下价盘。第三,在楼价飙升之际,不少人不够钱买楼,只能租楼,小单位的租值较低,较易负担,从而吸引投资者买楼放租。

以上说法并非全错,但问题不是政府的辣招有误,而是政府只靠辣招,纠正楼市不力。正如“01观点”多次提出,辣招只能调控短期楼市炒卖,香港缺乏物业增值税,不能压抑中长期投资者透过物业累积资本的意欲。若果没有辣招,楼价将会更高。再者,政府一直不肯为私楼订立最低居住面积,纵容发展商兴建难以容身的单位,为牟利牺牲住客居住质素。菁隽“龙床盘”绝非孤例,深水埗AVA 228的最小单位只有129平方呎。2017、2018年实用面积少于215平方呎的私人住宅,分别高达691及571伙。若再无最低居住面积标准,纳米盘只会愈来愈多。

订最低居住面积、成本价卖居屋 与私楼竞争

政府为房委会单位订下最低居住面积,下限为人均7平方米,约70平方呎。而近年新建公屋的一/二人单位面积最少为14平方米,约140平方呎,即是说一人单位亦有约140平方呎空间。实际上,房委会估算,截至2018年3月,公屋租户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数为145平方呎。这个面积已经不算宽裕,但总算有个标准。政府应该推而广之,规限所有新建私人单位的最低居住面积,并以二人单位作标准。

更进一步,政府必须兴建更多实而不华的资助房屋,除了按负担能力外,更要以平均成本价出售,降低楼价。政府从面积及价格着手,与私人楼宇竞争,逐步拉高整体新楼的居住面积。

发展商食髓知味,纳米盘遂愈建愈多,但存在不代表有理,只是政府不作为之果。人的需要绝对不只一张床,狭小的住屋空间,必定伤害身心健康,积累怨气。政府经常说,房屋是社会积怨之本,只是藉眼前争议爆发。顺着这个思路,政府就必须大刀阔斧,为港人营造合理居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