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检讨】通识科须必修必考 剪裁课程方能聚焦学习
上周五(6月28日)教育局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公布咨询文件,建议通识科保留必修必考,并厘清和精简通识教育科课程范围,容许学生选择不作独立专题探究(IES),单藉文凭试作答试卷可获最高第四级成绩。有建制派议员随后表示不满,要求当局将科目转为选修。通识科在新学制下的价值值得肯定,提供跨学科、多元化课程正是新高中学制的重要精神,而公民意识亦是二十一世纪所需的价值观和素质,故有必修必考的需要。当局意识到通识课程需要剪裁,并提出改革,值得鼓励。不过,局方调整IES评核的建议被批难以执行,亦存在漏洞,对腾出课时意义不大。
保留必修必考可取
通识教育自2009年起成为新高中的必修科,课程目的主要有二。其一,通识科属跨学科的学习设计,旨在透过探究各类议题以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帮助学生连系不同学科的概念和知识,贯彻新高中课程“打破传统的文理分流,科目多元化”的特质。其二,培养学生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成为对社会、国家和世界有认识和负责任的公民,让学生掌握“ABC”,包括Awareness(时事触觉)、Broadening(扩阔眼界),以及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考)。
不过,必修通识科近年备受争议,上周五(28日)教育局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公布咨询文件,建议维持高中课程四个核心科目的安排不变,经民联梁美芬等九名建制派议员联合回应指,对建议非常失望,要求将通识科转为选修,教育局长杨润雄随后表示,通识科的原意和设计都是好,但乐意聆听社会人士意见,待日后需要检讨及改善时一并考虑。民建联葛珮帆再于本周二(2日)撰文质疑专责小组漠视学生选择机会,又称通识科缺乏课程大纲、老师难以处理独立专题探究的工作量、设科学理不清、评估制度不足、目标不明确等,不应被列为必考科目。
事实上,必修通识科的原意值得肯定,若课程设计、落实的过程不足,令成效未如理想,则应完善科目的考评制度及内容,为其发展提供方向,而非全盘撤销必修科目。另一方面,“只修不考”并不切实可行,正如专责小组主席陈黄丽娟解释,有关做法只会“矮化”通识科,未必每个学生都会投入学习。
选修IES对释放课时意义不大
“01观点”早已指出,新高中必修科的课时分配过多,令学生未有足够空间让所有学生均能深入学习个别科目、按需要修读更多选修科目、参与其他学习经历活动以促进全人发展,有违课程多元的目标,应减省各必修科目的课程和评估。是次小组亦有关注相关问题,并提出课程改革建议,值得鼓励。
在剪裁通识课程方面,专责小组提出目前独立专题探究(IES)占总分百分之二十,课时却占科目三分之一的课时和工作量,建议容许学生选择不作IES,单藉文凭试作答试卷可获最高第四级成绩。
学习范围 | 单元 | 独立专题探究 |
自我与个人成长 | 全部六个单元占168小时 | 82 小时 |
社会与文化 | ||
科学、科技与环境 | ||
总数:三年高中课程合共 250 小时 |
来源: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不过,在实际执行上,有通识科教师指IES需于课时内进行,如一班之内有选修和不选修的学生,将令教师难以在课时中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而将不修读的学生集中一班,亦会带来标签效应。再者,此制度存在一定漏洞,选修的考生如敷衍了事、递交质素较低的探究报告,其总成绩有机会比不选修的学生更高,对学校或学生而言并无诱因不选修IES,制定最高成绩门槛的意义不大,将IES划为选修未能有效缩减课时或令课程更集中。若局方决定保留ISE作评核部分,应考虑平衡课时与课程质素,研究调节IES的评分与课时比例,并确保探究报告的质素。
收窄学习范围聚焦公民教育
至于在课程大纲的剪裁上,目前学习范围过于广阔,专责小组建议厘清和精简通识教育科课程范围。与其博而不精、失去焦点,不如集中公民和政治教育的本质,局方应作取舍,调整课程设计,将单元整合,重点教授学生有关基本法、国民身份、人权、民主和法治等公民教育议题,以补充香港公民教育自殖民时代以来的缺失,并深化理解及培养独立思考,配合现今社会环境所需。
必修通识教育是新学制下的突破,其价值及原意值得肯定,局方应参考师生意见,了解在落实及教学困难,探讨剪裁课程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