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党合作护民康 医生“专业自主”非挡箭牌
医委会早前否决四个豁免海外医生在港实习期的方案,令人关注医委会过度向本地医生倾斜的结构性弊端。有见及此,民主党及民建联计划在立法会提出私人条例草案,放宽引入海外医生门槛。我们认为,两大政党摒弃狭隘的党派偏见,携手合作做实事,肯定是市民之福;另一方面,业界的“专业霸权”已沦为众矢之的,部分医生团体与其再以“专业自主”之名,冥顽不灵地漠视社会整体福祉,倒不如悬崖勒马。
香港医护人手严重不足,早就是不争的事实。民主党黄碧云建议港府仿傚新加坡,设立认可院校名单,名单内的医科毕业生即使并未成为专科医生,也可免试来港执业。她又认为名单数量可以商讨,对名单是否包括内地院校亦持开放态度。民建联葛珮帆则提议收回医委会部分权力,推动引入海外医生,希望可在本届立法会任期内完成立法。
事实上,两党的提议不算新颖。“01观点”早前曾痛批部分业界人士满脑子保护主义,指出引入海外医生虽未必是最佳方案,却最能纾解燃眉之急。一旦采纳“新加坡模式”,香港便可透过建立高质素院校毕业生的豁免名单,以“择优而取”为原则,接纳来自英联邦、内地或其他地区的医生。
至于在收回医委会部分权力上,这其实是最后、最逼不得已的一步,较理想的情况是医委会主动推行改革。问题是,若从2016年医委会改革风波,以及放宽海外医生实习方案早前遭否决这两件事可见,医委会显然与社会严重脱节。归根究柢,这个组织由业界人士主导,因此无可避免陷入利益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它不太可能自我改进,改变只能由政府带动。
令人扼腕的是,许多业界人士至今仍然死抱“专业自主”的思维,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存在偏差。医学会会长何仲平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专业自主应受尊重,想知道医生是否懂得医人,最好方法是由医生决定,不是由议员或政治家决定。”本身是医生的公民党立法会议员郭家麒则称,医生专业制度理应受《基本法》保障,一旦有人提出私人条例草案,意味政府将收回权力,变相令医护界别失去自主权。
在纯粹医疗层面,没有受过医学训练的“普通人”,确实不宜随便质疑医生的专业判断,但假如业界以“专业”为名,行自我保护之实,那就会损及“普通人”的福祉。必须强调,“医疗”与“医疗政策”毕竟有所不同──医生的专业是诊症治病,而非制定医疗政策,因此业界不应掌控本来不属于他们专业范畴的医疗政策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管理。
医委会最近决定,将在5月8日再商议放宽海外医生免实习方案,但有部分委员希望提早在4月19日表决,以免早前否决4个方案的闹剧继续发酵。我们认为,即使医委会在下次会议中,作出合乎公众利益的决定,但亦不代表改革可以就此停顿。香港社会是时候要有共识:医生业界可就医疗政策发表意见,但不应拥有过大发言权、甚至决策权,医疗政策理应是政府和立法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