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拟削直资学校收生优势 撼动“教育霸权”应有第二步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每年七月初,政府同时公布中一“自行分配学位”与“统一派位”结果,决定小六毕业生升读哪所中学。教育局早前建议修订上述机制,最快2020年提早在3月公布“自行分配学位”结果,循此途径获取录的小六生便无须另行申请“统一派位”。消息一出,好些直资学校表明反对──它们原先在收生安排上较具弹性,担忧如果落实修例,便会失去收生优势。
我们认为政府的建议可取:一方面可让申请者预早知悉“自行分配学位”结果,减低学生及家长压力,另一方面亦可削弱直资学校目前享有的不公平优势。

根据现行做法,中学派位机制每年一月初展开,设有“自行分配学位”及“统一派位”两个阶段。参与“自行分配学位”的家长,可为子弟申请不多于两所学校(但不能在短期内知悉结果);他们的子女还须参加“统一派位”,到七月初,教育局才会一并公布“自行分配学位”和“统一派位”结果。

值得留意的是,在参与“自行分配学位”阶段时,家长除了可替子女向两间中学提交申请表,还可申请直资学校(数目不限),变相在选校时有更多选择;而对直资学校来说,它们可在2月或3月(而非7月)便公布取录结果,“先发制人”收生。倘若政府决定修订派位机制,理顺直资学校和非直资学校的收生程序,相信可缩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情况。

根据现行政策,不论自行分配,还是统一派位,两阶段的升中派位结果一并在7月初公布。(资料图片)

必须强调,直资学校目前拥有的优势,根本不只那么少。“01观点”曾指出,这类学校除了收取学费,还可获得政府资助,“食尽两家茶礼”。而在过程中,政府的拨款机制太反智,变相鼓励部分直资学校增加学费,造成“教育贵族化”的情况。

事实上,政府曾尝试减少直资学校征收“天价”学费的诱因,具体方法是计算每个学额的成本,假如直资学校的学费不高于这个成本的⅔,便可接受政府全额资助。例如1990年的资助学额成本为10,000元,倘学费不多于6,666元,该校每收一个学生,便可从政府手中获得10,000元。

问题是,直资计划在推行之初不受欢迎,当局为吸引更多学校转为直资,不断放宽限制,现时的全额资助条件已定为“不多于学额成本的2⅓”。以2018年的情况为例,政府计算的初中资助学额成本为59,349元,在这个情况下,学校即使收取138,481元学费,仍可获得全额津贴。资助条件如此宽松,无疑容许、甚至鼓励一些直资学校走“高档路线”。

直资学校“贵族化”,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资料图片)

直资学校在人手规划、课程设计等方面拥有较大自由度,有助扩阔学生的视野,这点我们并不否认;而这类学校征收高额学费、以富裕家庭的子弟为主要收生对象,本身亦无可厚非。可是,这并不代表直资学校可享有不公平的收生优势,更不意味可收取政府的巨额津贴。

严格来说,政府建议提早在三月公布“自行分配学位”结果,只是稍为削弱直资学校的收生优势,但“食尽两家茶礼”的弊端实际上还是丝毫不动。有见及此,当局必须展现魄力,正视并终结直资学校的“教育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