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粉岭高球场 不等如向商界开刀
上周,林郑政府宣布局部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引来部分舆论批评“与商为敌”。此等言论,不但无视基层的房屋需求,亦不必要地将商界与市民对立起来,实不应该。
发展局公布收回32公顷球场后,有舆论认为此举动摇商界利益;自由党党魁钟国斌形容,可谓向商界“开刀”;商人出身的立法会议员田北辰推测,林郑月娥争取连任时,或因此流失部分商界选票。
一时之间,收局球场有如与商界为敌——一个在香港这个“唯有从商高”的城市的施政大忌。
一、高球场不等如商界利益
然而,得指出的是,高尔夫球场并不必然等同商界利益。论及营商环境时,往往强调的是税制、法规、基建规划等,很少会说多一个或少一个高尔夫球场,就是便利或不便利商界。即使事实上,不少生意人爱打高尔夫球,但贸然将两者划上等号,只怕是不恰当的论述。难道球场少了32公顷,在香港就再没地方谈生意吗?
二、商界的适应能力大
退一步说,即使收回球场32公顷,对商界来说是一个损失,但这个损失必须同时与其他社会利益并看。众所周知,香港基层的住屋生活需求逼切,不少家庭住在㓥房,或挨贵租住蜗居;公屋轮候时间处于历史高位的5.5年。政府若不在土地及房屋政策上施大手术,基层大概没有可能摆脱当前困境。相比之下,商界应付“逆境”的能力大得多。两者相较,帮助社会上弱势的一群,岂非应有之举?
三、阶级不必然斗争
更重要的是,商界并不一定要和基层对立起来。社会上的确有不同阶级,不同阶级又的确有各自的利益关注,但这并不代表双方就要陷入零和斗争。上个月逝世的美国社会学家Erik Olin Wright曾经举例,指出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纵然蓄奴,但亦能痛陈奴隶制度的不公,因为他可以跳出一己的阶级利益,追求社会福祉。
换言之,商人、中产和基层其实不必然对立,而是可以道德眼光审视社会问题,讨论政府该怎样适当回应及介入,令社会更加公平、公义。土地供应专责小组黄远辉也打高尔夫球场,但明言不认为收回土地会影响很大;副主席黄泽恩更加拥有粉岭球场会籍,但在当局决定收回32公顷后,他亦表示欢迎。由此可见,所谓的“拿商界开刀”换“基层民意支持”,可能只是一种制造社会矛盾的论述,无助寻求共识和最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