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再现负资产个案 放宽按揭门槛万万不可
金管局最近公布负资产按揭住宅的最新调查数字,指出香港于去年第四季录得了262宗负资产住宅按揭,更是自2016年来再次发现负资产个案,教人忧虑香港是否即将重演旧日“恶梦”。平情而论,此数字始终轻微,即如有估计负资产个案将于今年逾千,其水平始终难言为“灾难”。不过,负资产个案再现香港,清楚显示了目前私人住宅市场波谲云诡,市民倘若勉强入市,难言是理性决定;惟港府早前表示将研究放宽按揭比例,协助首付不足的市民上车,一旦政策落实,变相助长市民勉强置业的恶况,埋下更庞大的资产危机。在目前楼市、经济前景并不明朗下,实非德政。
去年重现的负资产个案,主要由楼价回落一成所致;据悉,目前“受害者”不少为按揭成数逾九成的买家,尤其是选用了按揭保险计划的上车客,因其按揭金额过高,导致物业市值于楼价下跌时低于其贷款总额,即造成负资产。即有估计在目前楼市走势下,负资产宗数有机会达过千宗。
诚然,与沙士时期负资产逾十万宗的数字相比,目前情况当然不须过虑;但随负资产个案再现,可见在失控楼市中勉强置业的后果已正逐渐浮现。按揭置业本为市民预支未来购买力的行为,利用贷款将物业成本摊分于未来分期偿还;但当楼价愈发上涨,市民的工资水平却没有以同等速度增加,置业人士或许可以更大的按揭成数贷款供楼,惟其实质购买力始终不变,市民勉强透支将来购买力来应付置业开支,并不理性之余,更须承受沉重的经济压力。
故此,政府理应严格把关,阻止市民鲁莽行事,并从速纠正扭曲的市场,重建一个市民能作理性抉择的市场环境。可是,现实却是恰恰相反,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早前指出研究放宽按揭比例,助有能力供款、却因首付不足的市民上车,正是将中门大开,鼓励购买力不足的市民纵身楼市狂涛。
市场人士普遍支持政府放宽按揭门槛,不少是基于目前楼价走势“下调”;另外,有论者亦指出金管局于2015年“出招”压抑楼价上升,将最高按揭成数七成降至六成(价值700万或以下物业),现研究放宽门槛只是将按揭成数重置回原来水平。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本港的平均私人住宅售价指数已由2015年的296.8大幅上升至2018年的377.3,即使楼价曾稍为回落,去年12月的售价指数亦只是回复到同年一月的水平(358.4),足见楼市仍然炽热,政府绝不宜轻举妄动。
更甚者,除研究按揭成数外,林郑于二零一七年亦称会研究放宽按揭保险计划门槛,此举当然获不少市场人士欢迎;可是,先撇除目前负资产个案正与按保计划息息相关不说,姑勿论其门槛调整多少,放宽按保一旦成事,势必鼓励更多市民冒险申请高额按揭上楼,从而令债务危机扩展。
利用高额按揭加速上楼,无非为糖衣毒药,服用风险极高;负资产的再现,充分展示了“按爆”上车的潜在后果,市民必须引以为鉴,纵有迫切的置业需要,也不宜鲁莽行事。另外,从政者亦须认清事实,在目前形势下藉耗尽市民购买力提高置业比例,无非只会埋下更庞大的债务危机,“帮人”终变成“害人”。政府若有意协助市民置业,助市民能于合理气候、环境下作出理性选择,便须从公营房屋着手,大幅增建出售资助居屋,并增加其转售限制,彻底将房屋置业与投资性质分割,以保障市民安居及投资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