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水冲厕即将实现 水资源管理却有与时并进吗?
水务署刚完成“在香港供应循环用水”的公众咨询,大部分公众支持发展循环用水,并料能于2022年起逐渐向上水、粉岭等新界东北地区,提供经污水处理的再造用水,以取代淡水冲厕。其实,再造水可循环使用废水、节省珍贵淡水资源,更有助城市建立另类水源,港府有意发展绝对明智;可是,再造水在世界各地早被广泛应用,本港亦早于千禧年后开始研究再造水用途,惟目前计划中再造水的用途有限。再造水裨益不少,政府不应受制于成本考虑,反应着力研究拓展其应用的可能。
“再造水”是指经过一连串有效的污水处理及消毒除菌程序净化的排放水,以达到可循环再用之严格要求。(渠务署对再造水的定义)
再造水裨益甚多
不论在经济或环境上,发展再造水资源均效益良多。现时香港近八成半地区利用海水冲厕,惟其余地区,如新界东北远离海洋,导致海水冲厕成本高昂,故一直须以淡水冲厕,既浪费珍贵的淡水资源,更增加市民的经济负担。水务署现正扩建石湖墟污水处理厂,将以更低成本生产再生水,故能在未来为北区居民免费提供再生用水,解决淡水冲厕问题。
再者,再生水用途广泛,能使用于街道清洁、植被灌溉、灭火及冲厕等不同的非食水用途,从而大幅节省淡水资源。更甚者,再造水技术成熟,经处理后的废水甚至能供广泛市民作食水之用。诸如新加坡政府,正是将再生水与天然淡水混合,直接供给予家居从水龙头中取用。当然,即使质素受到保证,公众一时间仍未必接受饮用再造水;但再造水用途多样,所带来的裨益已经是社会共识。
更重要的是,再造水原则上可“自给自足”,有助城市建立另类水源,分散水资源需求,这对像香港般缺乏本地水源、依赖外地供水的地方尤其重要。毕竟,依赖外来单一水源并不可持续,因为难以控制其价格、甚至供水稳定性。一度依赖外来供水的新加坡便早着先机,在2000年代开始积极发展新生水(NEWater),至今已建有五间再造水厂,供应当地40%的城市用水,是为四大水资源(即四大水龙头“Four Taps”)之一;当地更计划在2060年前提升其供应至全国55%用水量,从而达致食水自主。
香港囿于本地水资源不足,有80%的城市用水购自内地,在没有替代选择下,市民一直被迫“挨贵水”;加上气候变化,与及广东城市群用水量大增,东江水源愈见紧张,直接影响未来供水的价格与稳定性。因此,发展再生水正好有助香港减低对外来供水的依赖,并且有助建立长远购水的议价能力,可望促进更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
香港再造水发展迟缓
既然再造水裨益繁多,且发展早已成熟,香港竟须在2022年才能有限度地起用于冲厕用途,不但效率低下,更是“大材小用”。其实,香港早于2000年代开始研究应用再造水,惟进展一直缓慢;自2005年,港府陆续于昂坪污水处理厂及石湖墟污水处理厂进行试验计划,探讨再造水的技术,计划亦成功为村屋、学校及安老院等设施提供少量用水,作冲厕、淋花等用途。虽然再造水技术被证可行,其发展却因成本过高一直受阻。直至2010年,政府成立跨部门小组,探讨如何减低再造水成本,以取替淡水在新界东北区作冲厕用途;据水务署估计,若要在北区提供再造水冲厕,只有扩建石湖墟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效能由二级提升至三级处理,才能符合成本效益。结果在2014年,政府“拍板”扩建石湖墟污水处理厂,借此推动再造水生产,惟官方估计由规划至开始供水需时八年。
同样始于2000年代,新加坡在过去十数年已发展五间再造水厂,供应全国四成都市用水,香港却仍停留起步阶段,实在教人失望。归根究祗,港府一直囿于成本效益考虑,未能果断采用再造水源;然而,发展再生水既有助减少使用、甚至浪费宝贵淡水资源,更是建立本地自家供水能力的不二良方,其重要性难单以金钱成本衡量。毕竟,公众早已厌倦由东江输水引来的连串争议,从速开拓另类水源可谓刻不容缓。政府应当放远目光,研究如何提升利用再造水的可能。